说临清ID:shuolinqing新朋友点箭头上方蓝字说临清   长寿之星彭祖的墓地到底在哪里?

这是一个争来争去,至今仍没有结论的话题。不过,我们聊城的县志倒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彭祖墓在今天的临清。

一、记载

清光绪《馆陶县乡土志》载:

“彭祖墓在城东三十里彭祖店村西南,考《舆地广记》:彭祖,古陆钟氏第三子籛也,自唐历夏、殷,封于太彭,号彭川,周末,浮游四方,晚入蜀。彭祖宅近彭山,在象耳山下流寓,一名彭龄,字幼朔,不知何许人。寓蜀之潼川,自称邹长春,来吴中,号约甔缻子。游楚中,又称祝万寿,又改冯姓,居涿州。或问何故数更姓名?曰:此逃劫法也。阴府无常鬼,智力短,不能出五百里外,五百年劫数将到,变姓名,遁五百里外,又过一劫矣!时有杨濂者,濒死,龄袖出药一粒活之。与人谈皆百余年前事,又常言与某某等同朝,竟莫知为何代人也。此后两月,有人乘马携尺素叩李祖修门,发之,则龄手迹。后一年,又有人见登莱山中,终于武阳郡。在馆陶县东北彭祖店,有墓焉,至今遗址尚存。”

史载:彭祖,黄帝后裔,陆终之子,姓篯,名铿,舜时曾为大臣,寿八百余岁。

《史记·楚世家》载:“陆终生六子,坼剖而生焉”,“三曰彭祖”。

《列仙传》谓:“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民国25年《馆陶县志》有照片一幅(见最上面照片),并载文说:

“彭祖墓,在县治东北三十里彭祖店村西南,高六七尺,占地二丈余。”

县志上记载的彭祖店村的彭祖墓,到底在哪里呢?

二、现状

可是,找遍馆陶县,没有发现彭祖店村。

这是因为,由于区划变动,彭祖店村已不在今天的馆陶县了。

编写县志时的民国25年即年,当时的馆陶县治即今冠县北馆陶镇。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区划变动,卫河东部原馆陶县辖区划归山东省冠县和临清市,卫河西部原馆陶县辖区仍名馆陶县,属河北省。区划变动后,原“彭祖店村”属于今临清市辖区。专家勘察后认为,这里属于龙山文化遗址。

  《舆地广记》谓“终于武阳郡彭祖店村,村即以此得名。”考武阳郡,隋置,改魏州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辖区相当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一带等。《舆地广记》所载,当是此境。只是由于区划变动,彭祖店的具体位置已由原来的馆陶县归属于今临清市。

  又据《馆陶县乡土志》载:“松滋监:在县东北大章保,见淫雨赤传或误为彭祖店。”这说明,确实有彭祖店村这个地方,只是传说错了而已。

据临清市地名办公室公布的资料显示,现临清市八岔路镇有三个紧密相连的自然村与彭祖有关:

1、迟彭店。据《迟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八年(公元年),迟姓由山西登州府福山县迁来,定居于当时彭祖庙和彭祖坟遗址附近,形成村庄后,命村名“迟彭祖店”,后演称“迟彭店”。

2、杨彭店。明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临清市考棚街,再迁至此处彭祖庙西北角处,立村取名杨彭店。

3、潘彭店。据传:明永乐八年(公元年),潘姓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东关应诏迁此,在当时此地原有的彭祖庙附近立村,命村名潘彭祖店,后简称潘彭庄。

由上面的三个自然村的资料可知,彭祖店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这里不仅有彭祖庙,还有彭祖坟遗址,只是因后来迁来的人口越来越多,原来的彭祖店已经分化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村落了。同时,电子地图测定,这三个村到今北馆陶镇驻地(原馆陶县县治)的直线距离是13公里(见下图),与旧志记载相符。由上分析可知,上述三村即是县志记载的彭祖店范围。

  三、质疑

资料显示,彭祖的墓葬地在全国至少有五处,即江苏徐州、浙江临安八百里、河南鄢陵、陕西宜君县彭镇彭村、四川彭山县。彭山县公布的材料说:“通常认为彭祖墓葬地在四川彭山县彭祖山,至今仍存的彭祖墓,历史悠久,香火不断,其他地方的彭祖墓可能是衣冠墓。”临清的彭祖墓是不是衣冠墓,并不能依彭山县人的话来决定。笔者以为,我们从临清及聊城自远古以来的历史变迁来进行分析,或许不无裨益。

远古时期的聊城,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一批非常著名的人文先祖和圣贤大哲在聊城生活过。最具代表性的是:

(一)伏羲在阳谷教民种谷。清康熙十二年修纂的《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伏羲或谓宓羲,宓城即为伏羲城,城在县治东北(非指现在的县治,而是旧县治),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二)神农氏发掘古阿井。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他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他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为周围长着阿魏草,相沿呼为阿井。阿井在今阳谷县城东阿城镇西北约3公里处。古阿井最早记载见于东汉时的《本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煮水之最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阿水》中有对阿胶的记载。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可见古阿井水源为古济水。

(三)黄帝生于寿张县桃丘。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委员张长城先生考证出:“黄帝生于寿丘”即“黄帝生于寿张县桃丘”,具体说:“寿丘就是寿张的前身,即远古时候的桃丘,古址在今阳谷县东南的陶城铺及台前县东端的徐堌堆”。这一观点,是继山东曲阜寿丘说、河南新郑寿丘说、甘肃天水寿丘说之后,提出了第四个寿丘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高士巢父隐居聊城。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在聊城放牧为生。尧要让天下给巢父,巢父不接受。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聊城县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此处的“旧治”,是指巢陵故城的旧聊城县治所而言。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聊城古有巢陵城,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的大石槽村西。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此外,聊城著名的古墓葬还有“字圣”仓颉墓(东阿)、蚩尤墓(阳谷)、颛顼墓(聊城城区西北)、尧王坟(聊城城南)等。高唐县有少昊司寇(刑官)爽鸠氏之墟,东昌府区堂邑镇是黄帝第五子清阳氏旧所,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流传至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

四、分析

有专家认为,古济水西岸是中国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曾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这一圣贤竞相而聚的现象。

聊城是黄河冲击扇形地,境内有古黄河、济水、徒骇河(古漯川)等主要河流。古黄河,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在尧舜时期和大禹治水后,又称禹河,《禹贡·导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尔雅·释水》说九河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都分布在鲁西北和鲁北一带),即向东经过洛河转变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在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向北进入华北平原(河北平原中部),通过漳河(“降水”),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都在渤海湾西岸潮汐河口、青县以东、天津等地入海,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在其后历次变迁河道的最北边,无地上河出现,聊城境内属平原地带,古黄河河道在此屡经变迁,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黄河经冠县西,过馆陶,越临清南、高唐东南,向东北入海。古济水,也作“泲”。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黄河北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黄河南部——“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大体路径是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定陶县西,折向东北入巨野泽,又至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小清河入于海。据考,聊城境内存在古济水。古阿井之水源于古济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如果说,古阿井之济水是地下潜流,那么故河道极有可能是古济水河道出露于地表的部分。目前根据聊城龙山文化城及龙山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认为,聊城境内的古济水在阳谷、东阿、茌平等地穿境而过,聊城远古文明大多在济水以西,古济水也是兖、青、徐3州的边界。徒骇河,为古漯川水系。孙炎《书疏》曰:“禹疏九河,用功最广,众惧不成,故云徒骇。”《水经河水注》载:“漯川故道自今河南浚县黎阳山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范县、莘县、聊城、茌平、高唐、齐河、禹城、临邑至利津入海。”但是,今之徒骇为古之漯川,《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由此可见,徒骇河虽非九河之一,但却是大禹曾经治理的河道。徒骇河由南向北流经阳谷、东昌府区、茌平、高唐。古代聊城的先民们就是在这黄河冲击扇形地上生存。考古发现,他们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济水西岸的茌平、阳谷、东阿、莘县、东昌府区、冠县、馆陶、临清等地聚居,以原始农业为主,渔猎为辅。时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聊城远古先民在这一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共留44处遗址:

--距今大约——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中期,聊城是山东大汶口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汇合地,仰韶文化遗址曾在阳谷、东阿发现。聊城境内在阳谷皇姑冢、东阿香山发现有仰韶文化痕迹2处,这2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现了仰韶文化特有的典型器物大量的红陶钵口沿、1个小口尖底瓶(残片不全),目前不能确定境内是否存在过仰韶文化,这有可能是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18处,茌平县有尚庄、韩王等13处遗址,阳谷县有红堌堆等3处遗址,东阿县有香山1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在平地上凸起的小块高地,俗称堌堆,数量较少,分布零散。由于聊城境内属黄河冲击扇形地,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地面海拔越来越高,已有许多遗址被埋在黄沙里,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在阳谷、寿张等地,曾存在过不少“堌堆”,估计这些“堌堆”就曾是一些遗址群。--距今约——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41处,茌平县有教场铺、尚庄等21处遗址,阳谷县有景阳冈、皇姑冢等9处遗址,东阿县有香山、青冢子等6处遗址,东昌府区有权寺、白庄等5处遗址。聊城有9座龙山文化城,其中,阳谷景阳冈、茌平教场铺是全国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有“都、邑、聚”等级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东昌府区、茌平县遗址大多分布在干涸的古河道两侧高台地上,尤其是茌平县的遗址分布更密集,以县城为中点,在一条西南——东北方向的故河道两侧,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处,徒骇河以西遗址很少。阳谷县遗址大多集中在赵王河以东,东阿县遗址大多在中东部,遗址类型多为堌堆式遗址,由西南向东北呈条带状分布。很明显,这样的遗址分布规律与古济水有关。根据聊城地方史料零星记载和多方研究成果,并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少昊、黄帝、蚩尤、颛顼、尧、舜、禹等部落首领和帝王曾在聊城活动或建都。知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研究员提出,景阳冈文化城极有可能是古穷桑,古穷桑是古史中传为穷桑帝少昊登帝处、黄帝登帝处、颛顼之都、虞舜之都。古聊城境内曾是少昊领地、蚩尤领地、黄帝居地、颛顼居地、舜的有虞氏所在地,是东西文明的交汇地,这说明聊城曾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临清地处冀鲁豫交界地带,该地带是黄河中游、下游和华北、东北最先接触交融争夺的中心区,是水患最严重的地区,是古史演进的极其重要的舞台,五帝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大多发生在这里,具有国家形成的条件。河济之间存在着大量有关军事战争中以水为兵和治水的故事,显然,正是水患因素,才极易引发部族间的战争,直至今日国境内还年年防汛抗旱、存在水事纠纷,可以想见远古时期“水”的因素何其重要。传说中的共工曾以水行霸,鲧、禹、四岳在此治水。为了治理水患,人们不得不疏通河道,修筑堤防、统一规划、共同实施,这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也就是说,水害虽然给临清先人带来了苦难,但也是磨炼先人、激发先人智慧的有效途径。于是,久经磨难的临清先人极有可能最先脱离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其标志即是出现了军队和城,进而在虞舜之时诞生了国家。临清附近阳谷景阳冈、茌平教场铺这两座规模宏大的远古文化城恰恰能印证这段历史。其后大禹通过治水立德立威,从方国形成了帝国,为夏启“家天下”奴隶制国家的开启奠定了基础。特殊的地域,造就了临清领先的文明(以此推断,临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体说,我们只是在华夏文明中心区内的东部,绝非一些专家所称的“东夷”),于是人文先祖和古代圣贤陆续在此带领临清先民生活,并以此为基地开疆辟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寿岁的彭祖选择这里作为终老之处是非常自然的事。

五、结论

由上面分析可知,全国各地虽然有多处彭祖的墓地,很可能其他地方的彭祖墓是衣冠冢,而我们临清的这个彭祖墓才是真货呢!只是,其他各地重视挖掘这个资料,早就开始了宣传攻势,以至于假作真时真亦假。

----俺是华丽丽滴分割线-----

一个值得临清人   

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让外地人了解临清,让临清人更了解临清。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是什么
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xw/70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