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锡伯部瑚尔噶氏 乾隆“御制增订清文鉴”满州条中讲,太祖皇帝时期苏克素护、萨尔浒、嘉木湖、沾、王家、额勒敏、扎库木、萨克达、苏完、董鄂、雅尔古、安达尔齐、窝集、瑚尔哈、瓦尔喀、费优、萨哈尔察、赵家、玛尔墩、翁鄂罗、安突、卦尔佳、浑河、哲陈、托莫河、章佳、巴尔达、界藩、董家、俄多珲、墩、珠舍里、讷殷、佛朵河、席北、安褚拉库、哈达、璋、阿奇兰、赫锡赫、鄂莫和、苏鲁、佛讷赫、辉发、瑚叶、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兀尔古陈、木伦、扎库塔、兀拉、乌苏、雅兰、西林、额赫库伦、固纳卡、萨哈连、使犬路、诺罗、石拉忻、叶赫、卦尔察、乌苏里、兴坎、珲春、夸兰、等国(部落)都被征服了,把他们都归满州 连努尔哈赤本部共有大小七十个部,席北部在其中。以前只看到,天命年间有个别家族,个别人自愿归服努尔哈赤的记载。九国之战时科尔沁手下的席北部在年编满州八旗以前仍在科尔沁统治下,如此看来席北部归属两大集团,即满州集团、蒙古科尔沁集团。科尔沁集团内席北的情况在康熙31年从科尔沁赎出后比较清楚了。至于满州集团努尔哈赤统治时席北部情况不太清楚。有幸于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同志发现一份档案,这就是管理独石口等处的副都统保善于乾隆七年的奏折。该奏折讲“我等共同祖先名勒福,系原居在锡伯(席北)地方胡尔噶岭人,姓胡尔噶氏,其子孙投诚太祖高皇帝后,令我伯祖之孙纳哈泰管带牛录。而后,派我叔祖乌勒穆为使出使明朝,因竭尽使命,又嘉赏牛录管带。”根据以上信息我重点的翻阅“清史稿”有关列传,他们两人的未找到,但找到了纳哈泰的弟弟托克推的列传,该传讲:“托克雅先世居瑚尔哈,以地为氏,兄纳罕泰为瑚尔哈部屯长,天命四年(年)将其戚属及所部百余户来归…隶满州正红旗,寻授纳罕泰扎尔固齐,托克雅牛录额真。” 根据列传提供的信息我找到成书较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该实录中清楚的记载:“天命三年十月十二日,上闻东海胡尔胯部长纳哈答,牵民百户来降,命二百人迎之。二十日至,上升殿,降众见毕,设宴。举家归来者列一处,有遗业而来欲还家者另立一处。其为首八人各赐男妇二十口,马十匹,牛十只,冬衣蟒缎皮裘,大囤,秋衣蟒袍,小褂,四季衣服俱备及房田等物。其欲还者见之,留而不去者甚多,乃附信与还家者曰:“满州兵欲杀吾等,图我人畜财物,汗以抚聚人民为念,收为羽翼,不意施恩至此,吾土所居弟兄眷属,可皆牵之来。” 该实录又记:“天命四年元月二十六日,令木哈量(穆哈连)领兵一千,收东海胡尔胯部遗民千户,丁男二千而回。帝出城接款降者,置酒二百席,宰牛二十头,大宴,赐所降酋长每人男妇各十人,马十匹,牛十只,衣五件,次者赐男妇各五人,马牛各五匹,衣三件,房田等物皆给之”。满文老档中还记:带来六千余人口。 后来天聪四年(年)11月那堪泰部玛尔图牵家属来归。再查‘满洲八旗通谱’;谱中记载: ㈠虎尔哈地方虎尔哈氏{48卷}: 1.纳汉泰,扎尔固齐,席百地方人,正红旗人;国初同兄弟率族属来归,初授佐领,又赐备御。其三子谟绩原任佐领,四子科托拜由佐领击山海关流贼马步兵二十万,追之庆都县大败之,授云骑尉,诏授骑都尉参领,其子科尔兑袭,征噶尔丹授三等轻车都尉,子固拉袭职。纳汉泰之孙正克,锡兰泰,查达海,纳汉泰曾孙德尔塞佐领,李雅纳七品官,常鼎佐领,鄂尔浑佐领,占·巴尔都佐领,四世孙巴颜图佐领,吴达褝,吴什坦,曾孙扎什泰护军校。勒壁田佐领征湖广,孙胡什屯袭。 纳汉泰与镶兰旗新达谟城康喀赉,席百地方珠尔库等同族。 2.托克推,纳汉泰之弟,副都统;子谟和托,孙阿绩是荆州副都统,瓦尔喀任军校,曾孙三保,佛保左领,元孙胡当阿笔帖式。 3.阿喜布录,纳汉泰弟,曾孙伊绩善笔帖式。阿喜布录兄岱敏、孙满怌笔帖式。 4.吴勒穆,纳汉泰弟,户部员外郎;长子木拜,次子鄂齐里、孙倭赫纳征噶尔丹,其次子法福理,长子荪保住佐领,子常明,次子吴纳什佐领,元孙常年副參领,佐领。 5.雅达浑,纳汉泰同族,居虎尔哈,国初来,元孙阿珠虎參领,六世孙富云保三等护卫。 6.郭尔琨,纳汉泰同族,世居虎尔哈,孙哈什泰员外郎,曾孙哈理佐领,子沙晋,元孙色特笔帖式。 7.正红旗鄂锡,子吴达锡步军校,孙七十八迎送官。 ㈡新达莫城虎尔哈氏 1.康喀赉,扎尔固齐,镶兰旗人,十六大臣之一,工部尚书,其子锡纳海佐领,副都统;其孙道福色袭职,副都统,其子胡林袭职,都统兼佐领。康喀赉之孙魏图佐领,常录佐领,曾孙常元佐领,如福防御,禅岱佐领,元孙华善任六品官。康喀赉,虎尔哈地方纳汉泰,席百地方珠尔库等同族。 2.塔尔巴齐,与康喀赉同族。孙托克托头等护卫,张德弟原任四川巡,孙满丕征吴三桂有功授骑都尉,子席兰袭。塔尔巴齐曾孙马察头等护卫,福通阿游牧处总官,四世孙福仪任中书。 3.正红旗富达理,康喀赉弟,曾孙禅济布御史。 4.萨哈达,康喀赉弟,孙官保防御。 ㈢各地虎尔哈氏。 1.珠尔库,镶蓝旗人,世居席百地方,国初来,其子噶尔珠防御,孙性安盛京工部侍郎,曾孙常安笔帖式,与纳汉泰,康克赉同族。 2.镶蓝旗讷尔图,珠尔库同族。席百地方人,其子穆达图,曾孙海顺都任过骁骑校。 3.墨尔根,席百地方人,曾孙輿古任骁骑校。 4、正红旗阿哈棣,苏完哈达人,从科尔沁回来。 5.镶百旗雅尔哈,白都讷人,从科尔沁回来。 一、从以上记录中可知以下几点: 1、纳哈答,纳罕泰、那堪泰、纳哈泰、纳汉泰实际上都是一个人,无圈点满文很难分清。我把保善写的满文原件仔细辨认后认为汉写“纳罕泰”是对的。 2.保善的先祖科尔昆,在通谱中写郭尔琨,纳汉泰同族。奏折中写的都统胡林就是纳汉泰同族康喀赉之曾孙。奏折中写‘鄂尔昆之孙佐领昌年,乌纳西,在通谱中写叔祖吴勒穆元孙常年副參领,佐领;纳罕泰的弟托克雅﹙推﹚名字最后一字‘清史稿’”通谱不一样,应以‘通谱’写的托克推为准。 3.、保善在奏折中讲:系原居锡伯地方胡尔噶岭之人,姓胡尔噶氏,又说:“并非出征瓦尔喀携来虎尔哈”,以前总认为瑚尔噶,斡儿哈都是满文HULha的汉文音写,汉译为“贼”。奏折上写的是胡尔噶HUrGa和HUrha,这三个满文发音都接近,因此汉写名称就很多了。现在清楚了,史书写的虎儿哈、胡尔哈实际是HUrha,不是HULha(贼),汉语没有r,只能写儿、尔等,三个名词的意思不一样,HULha(贼)HUrha(撒围、打牲)HUrGa是一种野菜名,为了区分他们所在的地区和部落的不同,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用不同的汉字把他们区分出来,凡是用斡儿哈名称的都属于图门江流域两岸的部族,如安褚拉库、内河、蜚悠(珲春)以及朝鲜咸境道内的女真部。乙酉年二月(年)努尔哈赤奏大明皇帝曰:“邻朝鲜境斡儿哈部众,皆吾所属。”后来的史书中斡儿哈都变成了瓦尔喀,瓦尔喀汉译为遗弃、丢弃、遗留的意思。那么上句的意思是“在朝鲜遗留的部众。”保善的奏折中称他们为瓦尔喀携来虎尔哈。意即遗留的虎尔哈部。虎尔哈汉译为打牲部,以打猎捕鱼为生。瓦尔喀部这个名是在皇太极再一次征东海窝集,虎儿哈部时开始使用,意思就是再收东海遗留各部,这些瓦尔喀部一些分散到深山老林的人称为“巴拉人”满语应写ALBATU汉译自由人。 凡是用虎尔哈名称的都属于虎尔哈河(牡丹江、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中游等地区的部落,其中还分为住虎尔哈河上游的高山密林中的叫渥集部虎尔哈,牡丹江中游以下的叫东海虎尔哈,黑龙江中游的黑龙江虎尔哈等。) 凡写胡尔胯名称的都指纳罕泰席北部胡尔噶氏。他不属于虎尔哈部,历史以来就是席北部人。然而通谱中把席北又归在虎儿哈地方虎尔哈氏,按这种写法虎尔哈地方也指席北地方,瓦尔喀抱括了虎尔哈,胡尔胯,以及东海席北等部族。 二东海席北部住地在那里? 乾隆七年保善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主要是说明瑚尔喀岭席北地方瑚尔喀氏不是征瓦尔喀携来之虎尔哈,编满州谱书时有人想把他们编入天聪九年征瓦尔喀携来虎儿哈部内,查清初历史:天聪七年十一月派武巴海征与朝鲜接壤之瓦尔喀,(建州遗留部);天聪八年五月还宁古塔向朝廷奏捷报,天聪八年十二月征瓦尔喀在阿库里尼满地方。 天聪九年十月分四路,两旗合进一路: ①两黄旗武巴海率兵名进攻额赫库抡,额勒约索二地,取其地壮丁人。 ②两红旗兵名进攻雅兰,锡林、瑚叶,取壮丁人。 ③两兰旗兵名进攻阿库里,尼满取壮丁人。 ④两白旗兵名进攻诺罗、阿万取壮丁人。 两红旗所往之地岛屿甚多,朝廷要求他们多带回一些会造船之人。 皇太极征瓦尔喀的事继续到崇德四年才结束;崇德二年七月凯喀等率兵名,分四路征瓦尔喀。 ①两黄旗率兵60兵进攻阿库里、尼满、穆棱及乌尔固辰等地。 南济兰牛录下喀克等带壮丁名(其中大部分是纳罕泰瑚尔哈氏人,此事后面再述)入乌尔固辰。 ②两红旗兵60人以及绥芬、雅兰、瑚叶、乌尔吉壮丁人入绥芬。 ③两白旗率诺罗河、阿万壮丁名至该部所在入河地。 ④两兰旗率额赫库抡、额勒约索以东、塞木克勒以西壮丁名,招抚该部遗民。 十月派六人奏黄红白六旗俘获捷音。 崇德四年七月东方瓦尔喀叛入熊岛(勒福岛)命朝鲜王从水路攻下,擒其首嘉哈禅等,后又派萨尔纠率兵往瓦尔喀收余部。 从以上记载看,“武皇帝实录”中所记窝集部呼夜(瑚叶)押栏、瑞粉等地也变为瓦尔喀部,皇太极时瓦尔喀的范围不光是图门江流域,而扩大到珲春河、绥芬河、乌苏里江上游以南到海边的广大地区,说明是来收东海虎儿哈部遗民的。上面说的被征的尼满,额赫库伦、雅兰、西林、瑚叶、阿库里、诺罗等部和地区大部分是在今俄罗斯滨海省。 从以上资料推测纳罕泰部与这些瓦尔喀部住地很近,所以有人想把他们编到征瓦尔喀部携来虎尔哈中。那么这个地区有无锡伯人居住过的历史痕迹?查有关资料看到以下一些情况: ①清代曹廷杰所著“东北边防辑要”一书中讲:宁古塔东南里的哈济密河,伊济密河、两河源出锡伯窝集。查现代地图在珲春河上游春化市南面有两条河,标上下阿吉密河,可以肯定珲春河中上游深山密林一直到阿吉密河流域到海边都是锡伯部的住地。那么这里有没有瑚尔噶岭,查资料锡伯窝集部的东北是老爷岭,也称为玛尔勒呼里山,南部中俄分水岭不知叫什么,是不是叫瑚尔噶岭?与锡伯窝集联系起来很像。岭一般都指不太高的山脉,这个分水岭也不太高。再往东寻找,双城子以东至兴凯湖之间有一条河,叫勒福河,东流入该湖,它的中游有一镇现叫锡比尔采沃,下游北边不远处有一镇叫锡瓦科夫卡,采沃、科夫卡都是俄语后添加词,实际都是锡伯的口语-ciwe。可以肯定这些地区也是锡伯人生活过的地方。再往东就是锡霍特山脉周围地区,锡霍特山应该是锡伯山,在鄂温克中留传的萨满歌中唱到:我们是从siwoohat(锡伯哈达)之阴,顺着乌苏里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有根源,锡霍特山有家园。现在锡伯人也叫siwehat(口语)。清朝輿图写‘希喀塔山’,锡霍特山东西长多公里,南北宽公里左右,皇太极征伐的正是兴凯湖锡霍特山地区,是锡伯部的活动区。 ②从纳罕泰部归顺的时间上看,最早是天命三年十月,这以前兴凯湖周围的各部,如呼夜路(瑚叶、滹叶)(今俄国达乌河即刀毕河)瑞芬(绥芬)那木都鲁(绥芬河下游入海口地区)尼玛叉、乌尔固辰(俄国比金河)雅兰路(俄国塔乌里即塔莫河)锡林路(俄国苏祖河)(王钟翰文章中)这些部族都被努尔哈赤侵略,杀了不少人,烧了不少房屋,抢了财产、牲畜,也俘了不少人带回来,但仍有不少人家跑到深山老林、远处其他部里。后来天聪八年开始又对他们进行第二次征讨,一直到崇德四年才征服。我想纳罕泰部在珲春河流域锡伯窝集的可能性不大,珲春周围地区于年就被搬接,不可能拖到年才归服,只能是年押栏石临被征服,年厄黑枯棱城、顾纳哈枯棱被杀多人的严重的残苦的形势下才决定归顺。他们的驻地应该就在勒福河流域、刀毕河流域,说明纳罕泰识大局,为了部族的生命财产,决定归顺努尔哈赤的。勒福河与刀毕河中间的山地应该就是瑚尔噶岭,这里有个锡伯山。另外在“东北边防辑要”一书中记在宁古塔东南一千里窝集中流出呼雅河向东北流入乌苏里江,很多学者都认为呼雅河流域就是瑚叶部。呼雅与宁古塔距离标为里,在宁古塔东南里处有个勒福岛。从方向和距离上看勒福岛应该在呼雅河(今刀毕河)以北;这里只有兴凯湖,那么勒福岛应该在兴凯湖里面,查地图在勒福河入湖口对面湖里有一岛,该岛应该是勒福岛,该书还记吉林东南里有勒福窝集,是勒福河发源地。那么勒福河、勒福窝集与瑚尔噶氏共同祖先叫勒福之间有个必然关系,有可能用祖先名命名岛河名。“吉林通志”卷34中记:“驼鹿出宁古塔、乌苏里江,形如驼,一名堪达汉。席百北有鹿,大若橐驼,名堪大汉。”说明席百部以北乌苏里江、宁古塔有驼鹿,那么席百(锡伯)部只能在兴凯湖周围锡霍特山西部。 三、归顺后的安置情况 从管理独石口副都统保善的奏折中知道:努尔哈赤令纳罕泰管带牛录,其弟乌勒穆出使明朝有功嘉赏牛录管带,弟鄂尔昆之孙昌年,乌纳西为正红旗佐领,弟科尔昆之子孙安置于南济兰牛录,我同祖子嗣编入正红旗四个佐领之下。 查“满州八旗通志”,其中记: 正红旗四参领下第八佐领,国初(天命年)设,世管,虎尔哈氏,纳罕太,席北地方人后六世孙巴燕图管,巴故后喀拉管。 第七佐领,康熙23年设,世管,佛保,托克推曾孙虎尔哈氏,席北地方人。后纳罕太四世孙巴尔都管。 第十四佐领,国初设,世管,乌勒穆(纳罕泰弟,出使明朝)乌故,孙倭和纳,孙吴讷式管。 第十三佐领,康熙23年设,世管,乌勒穆之孙博尔济管,后博尔济之孙副参领常年管。 镶红旗第三参领下第六佐领,国初设,世管,南济兰,费莫氏,长白山。后南济兰子纳尔赛管。第七佐领由六佐领分设,纳尔赛曾孙西格管。保善在奏折中讲:“南济兰从乌拉地方携丁二十五名来投所授骑都尉敕命,奴才之先祖科尔昆之子孙,归另姓纳尔赛牛录兼管,现在西格佐领下。南济兰是纳尔赛之父。” 从以上资料可知:天命四年归顺后,在正红旗下立了两个锡伯牛录,由纳罕泰和族弟乌勒穆管带,在镶红旗下设锡伯人为主的南济兰牛录。三个牛录锡伯兵近人。不久纳罕泰年纪大了,升为扎尔固齐,由其弟托克推接牛录额真。到康熙23年又增加正红旗两个锡伯牛录,到保善写奏折的乾隆七年,还有正红旗四个锡伯牛录。镶红旗南济兰锡伯牛录。在五个牛录里锡伯兵不少于人。 从托克雅(推)列传中可以看到瑚尔哈岭席北部一千多名男丁为大清入北京所进行的流血牺牲史。附托克雅(推)传(清史稿列传20) 先世居瑚尔哈,以地为氏,兄纳罕泰,为瑚尔哈部屯长,天命四年,将其戚属及所部百余户来归,太祖使迎劳赐宴,赉裘服,奴仆、田宅、器用、牛马。旗制定,隶满州正红旗。寻授纳罕泰扎尔固齐,托克雅牛录额真。天聪三年,迁巴雅喇甲喇章京。从伐明,入自龙井关,遇明三屯营逻碎,斩五人,获马七。护粮以行,明兵来劫,复斩数人,获纛一。逐与大军会,从克遵化。 五年三月,与甲喇额真榜素等将百人略锦州。八月,围大凌河城,移屯断锦州,松山道。明兵自锦州至,击劫之,逐至城下,俘馘甚众。八年,从伐明,攻大同,归还出尚方堡,察哈尔诸宰桑来归,上命托克雅率师护降人以还。叙功,授甲喇章京世职。九年战于宁远,与阿济拜等败敌。(详语阿济拜传) 崇德三年八月,从贝勒岳讬伐明,越明都,趋山东,围临邑,托克雅以云梯攻克其城,赉马及白金。四年六月,擢正红旗蒙古梅勒额真,六年从围锦州,与明总督洪承畴战,当敌炮,被数创。七年解梅勒额真任。顺治元年起为陵寝总官,二年九月卒,年六十三岁。 东海锡伯部瑚尔噶氏上述五个牛录外,从通谱,通志中知道在镶兰旗还有两个乌拉瑚尔噶氏牛录,即第三參领下康克赉的第四个牛录,道福色的第十七个牛录,有资料说他们是滹野路人,(即席北瑚尔噶岭人),纳汉泰同族。年元月一少部分被乌拉招服来,驻在乌拉新达莫城,该城可能就是“盛京通志”卷15中说的席百城,属永吉城池,周围步,南北二门。”年乌拉灭亡之后被编入镶蓝旗还有年12月又征瑚(沥野)路,俘获二千口;这部分带到建州后没有按氏族编旗,佐领是公中,不是世管,如镶黄旗虎尔哈诸姓。 四、一点思考 从历史资料和家谱资料中知道锡伯一部在科尔沁蒙古手下外,还有一部分布在扈伦四部,苏完,长白山,绥哈城,永吉锡伯城等与满州努尔哈赤较近的地区。在本文开头写的乾隆“御制增订清文鉴”满州条各部名称的顺序基本按归服的时间前后写的。年9月九部被打败后,十月内招珠舍里服之。年3月攻占讷殷之后近处的席北部也陆续归服了努尔哈赤。在东海窝集、瓦尔喀、虎尔哈中的席北部人随这些部被征服而逐年归顺。东海席北也是从西北到东南方向逐年被征服。。 从纳罕泰部驻地的考证中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时期东海锡伯部主要分布在珲春河流域锡伯窝集以南到海边上下阿吉密河流域,绥芬河中下游,兴凯湖西北、西南、东南各河流域。那么在这个区域首先归顺的是珲春河流域锡伯窝集锡伯部。时间是年费英东他们先收了珲春周围的五百户,里面应该有锡伯窝集人,然后乌喇部派兵万人阻挡,进行了有名的乌碣岩大战,打通了到绥芬、乌苏里江的通道,那么珲春流域锡伯窝集有哪些氏族呢?查“通谱”的记载,是按蜚悠城和驻珲春分开记的,我想锡伯窝集在珲春河流域,那么驻珲春的应该多数是席北部人,有瓜尔佳、舒穆鲁、赫舍里、钮祜录、那木都鲁、兆佳、颜扎、库雅拉、葛济勒、博和里、温都、石穆鲁、吴扎尔瑚、瑚锡里、钮瑚特、色勒里、泰楚鲁、穆尔察、尼奇里、萨克察、孟佳、穆燕、蒙鄂索、萨齐、锡墨勒等,这些姓氏大部分都在现在的锡伯族中,比较有名的有: 杨古利,世居珲春,舒穆鲁氏,父郎柱为库尔噶部长。年与费英东一起接珲春周围部民,因为是同乡,他特别奋战,大败万名乌拉部人,取得乌褐岩大捷,后成为大将军。封郡王。诸兄弟都很有名,幼弟纳穆泰成为努尔哈赤的八大臣之一。 珲春库尔喀部归顺后,把他们编在正黄旗二参领下第四至九佐领,共六个牛录,他们以舒穆鲁氏为主,叶布受、巴尔布、海寿、穆格里、倭赫等为佐领。兵应有1人。人口约1万人。 从锡伯窝集往东南50公里处即绥芬河入海口,阿穆尔湾,南边就是海参威,该湾周围地区应该是纳穆都鲁部,纳穆汉译为“海”,都鲁汉译为“渡”即渡海处,以地名为氏。 年收其酋长康孤里、康都里等人,令举家赴满州。该部也有一些锡伯姓,如:伊尔根觉罗,纳拉、葛吉勒等。 朝鲜“龙飞御天歌”中又说:“从阿木剌(纳木都鲁)往东进三日到实怜古城,实怜即清史中西临河或锡林河,该部于年11月第一次被征,当时被征的还有押栏(雅兰)部,两部只有户降民,人畜一千,大部分人可能进入深山老林,海岛等地,从天命二年至十年也征多次,但是东海沿边诸部尚多未附”,于天聪八、九年又征瓦尔喀部,其中也有锡林部,该部驻地在俄国苏祖河流域(王仲翰语)(在锡霍特山西南部,锡林河源应该是瑚尔噶岭。)“八旗通谱”中没有单独记那些姓在西林,这可能把西林包括在瓦尔喀中了。主要有瓜尔佳、赫舍里,(伊尔根、西林、阿哈)觉罗、富察、崇吉喇、温都等等。 纳木都鲁以东兴凯湖锡霍特山以南应该是雅兰路,雅兰是三个的意思,有三条大一点的河流入日本海。先是归服建州的绥芬路长被本部雅兰人掠去,年11月派兵招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等路,令其携家前行,额亦都旋师至雅兰路,遂击取万余人还,看来是个大部落。年第二次征雅兰路,收获不大。天命二年(年)又派兵收东海离散不服之国,住岛屿者乘小舟尽取。天命三、四年驻勒福河、刀毕河流域,及周围瑚尔噶岭席北部在纳罕泰率领下,近万人归服建州,这是努尔哈赤的最大胜利。在雅兰路、锡林路、瑚叶路、绥芬路。悲优、珲春、宁古塔、尼玛察、纳木都鲁等路都有相同的锡伯姓氏,如瑚尔噶、舒穆鲁、瓜尔佳、赫舍里、颜扎、葛济勒、库雅拉、巴雅拉、伊尔根觉罗、崇吉喇、富察、乌扎喇、托霍络、温都,瑚锡哈里,和和齐,完颜,马佳、图色里、杨佳、纳喇、阿里哈等,这些说明东海各路中都有与锡伯关系密切的氏族,这些氏族组成为东海席北部族。 天聪八、九年征瓦尔喀分四路招抚时,给两红旗分的是雅兰、锡林、瑚叶、绥芬路,乌尔吉(即阿吉密河,上游是锡伯窝集)等地,带队的是(呼尔喀)瑚尔噶部长多济里,两红旗里面有先前纳罕泰部被编的三个牛录,我想这一次派的两红官兵里面肯定有纳罕泰的席北部人,这就形成了锡伯部人收锡伯遗民的状况,皇太极认为这样安排更有利于说服遗民归来,因此从两红旗的路线图不难看出雅兰、锡林、瑚叶、绥芬之间有个内在联系,这就是与锡伯部有血肉关系。 瓦尔喀还包括刀毕河流域以东的阿库里、尼满(伊曼)河流域,这一路由两兰旗招抚。额赫库抡、额勒约索二路由两黄旗招抚,诺罗、阿万二路由两白旗招抚,以上各路是什么部?从保善的奏折中可知“他们是天聪八、九年征瓦尔喀时携来虎儿哈(HUrhA)部”与席北部瑚尔喀(HUrGA)不一样,古人用汉文写这两个部的名称时无法准确写,因此史书上出现了很多相近的名称,如斡尔哈、库尔哈、瑚尔哈、瑚尔噶、虎尔哈等等,实际只有上面讲的两种。纳罕泰瑚尔喀氏只有锡伯族有,其他部族里没有。“满州八旗通谱”的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瑚尔噶氏被登录通谱的十六户,八十六人,其中康熙31年从科尔沁归来两户,驻地主要在瑚尔噶岭,新达莫城(永吉州锡伯城)席北,苏完哈达,白都讷等地。 如果把住在珲春锡伯窝集,纳木都鲁路,绥芬(与雅兰是同部)雅兰、锡林、瑚叶等路锡伯估算的话,可能不少于五万人,这部分锡伯人成为新生民族满族的主要成分,因此在文章开头写的“乾隆御制增订清文鉴”满州条把席北列在满州中。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xw/7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