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文坛,群星闪耀,著名作家如鲁迅、巴金、丁玲、张恨水、林语堂者不胜枚举,著名作品也自不必赘言。然而有这样的一位青年才俊,他和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里名噪一时,却因为英年早逝,尘封达70余年之久,不为现代人所知晓。他名叫倪锡英。今天我们随着倪先生80年前的文章,一起去看一下民国廿五年的老济南。(本文选自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发行的《都市地理小丛书·济南》)济南沿革考文/倪锡英 从津浦铁路浦口镇北上,沿途有三个重要的城市:第一便是苏北的铜山(徐州),第二便是鲁中的济南,第三便是河北的天津市。徐州适当津浦、陇海两路的交点,陇海西至长安,东通连云港入海,是苏北以及河南、陕西诸省物产屯集的出口重镇。济南适居津浦路的中心,向东有胶济路延展到青岛海滨,货物由青岛入口,或由内地出口,都以济南为一个聚散之区,因此,济南可说是山东全省的商业中心点。天津虽然僻居在河北省的海隅,但是因为除了津浦路外,有北宁路接通故都北平,和关外东北三省,并且还有沽河直通渤海。因此便成为华北各省商业的中心。这三个地方,因为饶有交通的便利,和地理的形胜,便成为津浦沿线三个最重要的城镇。 而济南,在交通上,又适当天津、徐州、青岛三个地方的中心,如果我们比方天津和徐州是两件东西,津浦铁路是一根竹杠子,那末济南便是一个挑夫,他好像在中间挑着重担似的,一头挂着天津,一头挂着徐州。而且,自济南到天津、徐州、青岛各地,在铁路上的距离也是差不多的,从济南出发到这三个地方去,大约都需要十二小时的时间,这样在陆路交通上,如果要从青岛至天津,是非经济南不可的,从徐州到天津,也是非经济南不可的,因此,济南又可说是三个地方的交通连系点。 济南因为在交通上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因此济南府便出了名,在津浦车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旅客间这样的谈着: 「你上那儿啊!」一个问。 「上济南府。」一个答。 「济南府」这三个字连在一起的名字,在山东人口头和耳边是惯常会道出或听到的。正好比江南人提到「上海」,是连三岁的孩提也知道的。但是这个「济南府」三个字的名称,还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名字,民国以来,早已把府废掉而改成历城县了。一般人叫惯了,却不喊历城而仍叫济南府,正和徐州现已改称铜山,而一般人仍旧不叫铜山,叫作徐州府一样。 我们如果要考据一下这济南城的来历,那末济南的开化,当远在四千余年前。 当黄帝轩辕氏征服了蛮强的蚩尤,底定中原土地以后,诸侯都尊他为天子,定都在有熊,有熊就是现在河南的新郑县。黄帝即位以后,汉族的文化都集中在黄河两岸。济南在那时候,还不过是一个部落式的荒郊。因为离帝京不远,当然也染到了汉族初期的文化。人民知道耕种,畜牧,养蚕,以及营建住室。黄帝在位百年后,禅位于少昊氏,这时正是公元前二五九七年,这位少昊帝便在曲阜建起帝都,那时的都城,当然是十分简陋的,但是济南却因为和曲阜离得更近,因此在文化上有了一度更密切的接近。 自五帝传到唐尧,那时汉族的文化自东部渐渐地移向西去,济南一带,因为山川灌溉的便利,便成为了一个耕作的农野,虞舜就是一个在济南历山下耕作的农夫。后来受唐尧的禅让而称帝。在唐尧和虞舜时代,中原曾发生了一次大水,洪波泛滥,把一切汉族初期建筑的文化,全都冲掉了。同时旧日的山川农野,也全被洪水沉浸着,人民都蛰居在山顶上。那时,我国古史上一代的大工程家夏禹王,便出来负担这个治水的重任,率领着人民,艰苦的工作了八年,才算把这股洪水平定了。可是中原经过了这次的浩劫,非但旧有文化都荡然无存,就是连山川的形势,也因为洪水的一次沉浸,完全改变了样子。当夏禹受了虞舜的命令称帝以后,便勘定了中原的疆域,把天下定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济南在那时,是属于青州的领域。 以上自黄帝纪元,经过唐虞夏商四朝,先后一千四百余年,可说是济南的洪荒时代,那个时期中,济南是一片荒落的山野,文化建设当然是很幼稚。直到周朝统一了中国,分封诸侯,济南便为嬴姓的一个子爵的封地,称作谭子国。这可说是济南开始具有了古代都市形式之始。 西周建国三百六十三年,到周幽王时,犬戎入寇,西周灭亡。平王抱着先王的神主,迁都洛邑,史家称为东周,诸侯间因为分封日久,骨肉间便自相残杀起来,于是一个混乱的春秋时代便开始了。王室的权威一天衰微一天,诸侯的势力愈形嚣张,各自称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并称为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那时的谭子国,却是渺小得可怜,而在谭国北部,便是一个强大的齐国,早存了并吞谭国的心,苦没有机会,不便下手。当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六八六年)齐襄公作乱,齐国的公子小白出亡到莒国去,路过谭国,谭国不加礼遇,公子小白因此对谭国起了恶感。后来齐襄公被弑,公子小白便回了齐国,立为齐桓公,当即位的时候,谭国又不去朝见;齐桓公即位以后,便用管仲做宰相,政治修明,国势大振,称霸于诸侯,谭国便在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六八四年),被齐桓公在怀恨之下,举兵灭掉了。 谭子国灭亡以后,济南便正式隶属于齐国,那时,因为济南适居于历山的下面,历山是虞舜躬耕的遗迹,因此齐桓公便正式取名叫「历下」,这一个古雅的名儿,一直传到现在,济南人还喜欢在他们的诗词上面提到,自称为「历下某某」,所谓「历下名士多」。这历下两字,是很古雅而饶有诗意的。 春秋的一个乱局面过去以后,接着便是一个更乱的战国时代,诸侯间互相杀伐,兼并到只剩了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这便是史家通称的战国七雄。这七国又互相争雄,结果都被秦国所灭,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这一代的专制魔王因鉴于周朝的灭亡,是亡于封建制度,因此,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完全隶属于中央,从此大权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想实现他「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梦想。济南在那时是属于齐郡,仍称历下。 秦朝不久就衰微了,海内英雄纷起,诛灭暴秦,刘邦以平民起兵,自称汉王,和楚王项羽,互相争雄。当高祖六年(公元前二〇一年),韩信降了汉王,封为淮阴侯,刘邦就命令他收复齐郡,把历下城攻下,在高祖七年的正月里,划定胶东、胶西、临淄、济南等七十三县,汉高祖便立了自己的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把历下改为「历城」,属于齐国。 这历城县在汉代便更改了好几次名称,当汉文帝十六年时(公元前一六四年),正式改为「济南国」,汉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又废国改称「济南郡」。东汉时又改为济南国。这里的所谓「国」和「郡」,就是后来所称「府」的意思,一个「国」和「郡」,管辖着好几个县份。在汉朝时的历城县,先后都是「济南国」和「济南郡」的首邑。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济南一带是魏国的属地,到晋初建国,仍旧称为济南郡。晋亡以后,刘裕建宋国,当宋武帝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年),便废济南郡,而移治青州。大明八年(公元四六四年)还治东阳(即今汶上县)。后来,中原便割据为南北两部分,即史家所称的南北朝。南朝是宋、齐、梁、陈、隋,北朝是北魏、北齐、后梁、后周诸朝。那时,济南是属于北朝的领域,在北魏时称为齐州,又称为济南郡。而那时的历城,便是齐州和济南郡的政治中心,到隋朝开皇初年,改济南郡为齐郡。唐朝仍称齐州济南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在济南城东设潭州,并置平陵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齐王祐谋反,平陵人不从。唐太宗在戡平了齐王的叛乱以后,因为平陵人崇尚气节,便定名叫「全节」。这是济南自汉末到唐朝的沿革梗概。 唐亡以后,宋朝统治中国,便把济南升为府治,而称作济南府,元朝称为济南路,到明朝初年,仍旧改称济南府,这个名字再经过了清朝,一直沿用到现在,还有一般人是习惯的称呼着。不过在清朝时的济南府,地域很广,一共管辖四个州,二十六个县。 济南府直属各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齐河县齐东县济阳县禹城县临邑县长清县肥城县青城县陵县 直属四州各县 泰安州:新泰县莱蕉县 德州:德平县平原县 武定州: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 滨州:利津县霑化县蒲台县 我们试翻开山东地图来和这张表上所列的对照着看,那末,便可以知道清朝时济南府的范围,几乎要占了小半个山东省,那时的济南城,已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 到民国初年,便把府治废掉,将济南府改称历城县。同时把前清划定的济南府疆域,除掉德州和滨州所属各县,合济南府、泰安州、武定州三府属县,称为济南道,而仍以济南为道治,这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后来,便把济南道取消了。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称曰济南市,定为山东的省城,一直到现在,济南和历城两个名字,还是给人们并用着,不过在习惯上,是称作济南府的多。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xw/7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