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

太平街

“太平街”原由“米市”“锅市”“绸缎市”组成,它西起“马市角”(商业街东口),东至“米市角”(柴市街西头),长米左右,宽8米左右。

              

民国二十年(),县长李树德在编制城乡区划时,将当时的德县编为九区三十一镇、二百二十九乡,就是在此时,用“太平街”之名替代了“米市”“锅市”“绸缎市”,“太平街”由此而产生;年在“文革”中改为“反修二居”;年恢复为“太平街”至今。

              

20世纪40年代的太平街

今日太平街

              

清末就亮起路灯

明永乐九年(),德州知州向原从运河西移州治于卫城之内,并在南门里建了德州城隍庙。州衙将各类市场(如:花市、线市、马市、羊市、柴市等)也规划布置在了城外。其中米市、锅市、绸缎市就设在了现在的太平街上,成为德州城第一批被官衙正式命名的街巷名。这条街东临南门外街,是出了德州城向南经玉皇阁而通往济南的官道,人多、车多,比较热闹,所以这里不仅是市场,也成了官僚富商们优选的居住之地,很快便成了比较繁华的富人区。德州城所谓的“南富、北穷、西贵、东贱”的格局就是从这时候形成的。清朝末年,德州商会采取集资的方式,将较繁华的街道装上了路灯。太平街商人最多,大家集资,使这里成了德州城较早夜间亮堂的街道。当时的路灯为斗形防风玻璃罩的棉油灯,在老照片中能看到它的形状。年又改成了煤油灯。路灯由商会派专人负责管理,定时擦拭、维护、点燃、熄灭。

                            名不副实的街名

这里虽然曾叫“米市”“锅市”,但自古以来卖米、卖锅的却寥寥无几。解放前,太平街上的店铺各行各业均有,比如:洗染业、五金业、文具店、绸缎庄、鞋帽店、广货铺等一家挨着一家。大街上的流动商人更多,卖花的、卖烟的、卖糖的、卖菜的、卖早点的更是千奇百怪。太平街完全可称得上德州城的百业街。

太平街情结

这条街,才真正称得上德州老城的中心。在德州老市民的心底,都有一种浓重的太平街情结。它背依南门,南邻南关,东连九河,西接车站,是德州老城的腹心地带。这条太平街初命名时适逢津浦铁路和德州火车站运营之际,可以看出老德州人朴素的人文情怀和良好愿望:出了火车站“一路太平”终归是人心所愿啊!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sh/96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