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庄新小区风景如画。 一个村庄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村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留得住乡愁”。无论村庄拆迁到何处,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人们也还能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许多城中村和自然村落已经或正在消失。村落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印记,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即日起,本报与市史志办特联合开设“乡村记忆”专版。 这是我们共同的生命档案,这是我们永久的生命记忆! 付庄之源付庄的由来 傅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受第二次文字简化方案(后作废)的影响,有些付姓村民以“付”代“傅”,以至大多数村民今已将“付”作为了姓,相沿成习,傅庄也变成了付庄。 据村民探讨:付庄付(傅)姓人家应为明朝以前就在此居住,明初,在今付庄村南上杲寺(清朝时改称“傅家寺”)旁有几户傅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时从山西奉旨移民来到德州的王姓、李姓,有几户定居在该寺周围,形成了王家窝棚、李家窑两个小村。后来,王家窝棚、李家窑与傅姓原居民组成的老傅家三个小村聚居到一起成为一个大村。清朝时该村名为“傅家寺”,后简称“傅家”“傅庄”,也即今天的“付庄”。 付庄,位于城东河滩高地,距德州古城二十里。西接艾家坊,西北与李相庄相邻,东北连王庄,正南与苗庄接壤。截至年10月,全村共户,计人。共有付(傅)、李、赵、王、闫、张、贾、陈、刘、魏、申、杨、吴13个姓氏。付庄村民全部为汉族。 建制沿革 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付庄(时称“傅家寺”)为正东乡二保。年(清宣统元年),付庄(傅家寺)为连城区正东一里。年(民国元年),德州改称德县。年(民国二十年),德县县长李树德将全县九区共编为三十一镇、二百二十九乡。时付庄与艾家坊、席辛庄、苗家庄、李相庄同为第二区第七乡。年,付庄所属德县连城区改为德县曹村区。年德州解放后,成立德州市,付庄仍属德县曹村区。年12月,付庄所在的曹村公社划归陵县。年1月,陵县曹村公社复划德州市。年,德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付庄划归经济开发区。 付庄之变解放前半年糠菜半年粮 解放前夕,付庄人大多租种城里大地主的地,几户拥有土地的村民,最多的也仅六七十亩,勉强温饱。付庄历史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小麦亩产仅70斤,玉米约斤,高粱斤左右,地瓜0斤左右。农民少衣缺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大干几冬春“船”地成坦途 历史上的付庄外貌即为“船”地。村宅周围坑塘遍布,付庄就像漂在水上的一艘船。雨季一来,大水围村,出行困难。为节约占地,改变旧貌,自年冬天开始,付庄进行了为期3年的村貌改造。全村男劳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齐心协力,共同上阵,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用小推车、人拉肩扛的方式,垫沟修路。村集体出资成立了大食堂,村民们清早上工,一日三餐吃在工地,放下碗筷就干活,晚上忙到很晚才回家休息。经过几个冬、春的艰苦施工,动用土方25万立方米,共改造坑塘5个,填平沟塘9条,整理出平方米的新土地,其中规划宅基平方米。付庄“船”地村貌有了根本的改观。 年,因村里人口增加,宅基地紧张,在请示乡政府后,付庄又开始在村南填沟平地,形成70多亩的新宅基地,并制定了付庄新区规划。年至年十年间,所有村民按规划全部完成拆旧建新工程,一个街直巷顺、齐齐整整的新付庄呈现在人们面前。年,付庄又将新村的南北、东西大街修成了柏油公路,总长0米。此后,付庄又对村庄进行了相应的绿化、美化。 新世纪搬进新楼房 年,付庄村集体出资盖了三栋居民楼;年6月,付庄规划的社区新楼再次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底竣工。年农历年底,全村近户村民全部搬进了六层的安置楼。村民人均住房面积40余平方米,连老城里人都羡慕得不得了。 村民变居民生活有保障 多年来,村里一直坚持对考入高中、大学的学生发放元至元不等的奖学金。从年开始,为村里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钱;从年开始,5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元钱;所有村民发放生活费,从最初的每人每月50元,逐渐增长到现在的80元,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年,村里又出资为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 8年,对村民们的水费实行减免,冬季取暖费只按50%收取;投资数万元为村民购置了健身器材。年,投资数百万元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付庄村民早已过上了住房有楼、出行有车、经商有店、务工有厂的新生活。十多年来,付庄没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和刑事治安案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事业蒸蒸日上。 付庄之富农业稳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生产关系的变革,村民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造涝洼盐碱地、发展畜牧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增强了旱涝保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付庄村自上世纪70年代实现了引黄灌溉后,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全面开展,以及沟、渠、路、林配套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全村共植柳、杨树1万余株。至上世纪80年代,付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年,付庄实行了土地大包干,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当年,村民的小麦和玉米亩产分别达到了斤和斤。在粮食满足了自给自足的同时,棉花亩产也连续翻番。农民有史以来,吃粮不愁,腰包里鼓了。同时,当初的二、三类农田,仅仅几年就全改造成了一类农田。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了斤、斤。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技术的普及,粮食产量直线上升,到0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了0斤、1斤。 果树飘香 上世纪60年代末,付庄大搞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种植。至年,全村分3次共种植苹果树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村。 西瓜名闻四方 作为闻名全国的德州西瓜的栽培基地,付庄栽培西瓜的历史由来已久。抗日战争期间,西瓜生产濒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西瓜种植得到了较大恢复和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付庄的西瓜种植达到高潮,当时各生产队都有集体西瓜地,每年种植大约五六十亩,亩产至斤。当时,付庄生产的西瓜大多送到德州市蔬菜公司。 工业活建筑人才多 解放前后,下关东的村民将在东北学到的架子工手艺带回付庄。年,付庄有五六十人到北京参加北京十大工程建设。年,曹村公社成立了30余人的公社建筑队,许多付庄人成了建筑队的骨干。建筑队逐年发展壮大,特别是开发区的建设,让建筑队迅速发展成今天在德州建筑业响当当的天元集团建筑有限公司,这其中,饱含着付庄几代建筑人的努力和贡献。如今,在天元建筑集团任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技术员的有几十人。 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亿元 2年3月,付庄开始在村西筹建工业园。当年8月,以付庄工业园为主体的德州富方圆工贸有限公司成立。村党支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先建起一个车间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招来客商挣来租金,再筹资建第二个车间,以此类推,逐步发展。从2年建成第一个车间,至8年第九个车间建成,7年时间,包括办公楼、沿街门市、商业楼在内的约10万平方米的付庄工业园全部建成,年租金收入达万元。 目前,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3亿元。 专家点评 付庄,她不是等闲之地;与她身边的方山一起,曾经是古城的文化标志。康乾盛世时,德州涌现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群,在方山冶游行吟。“金台十子”之一的谢重辉遂以“方山”为号,留下千秋佳话! 《德州日报》把她列入“乡村记忆”工程的开篇之作。让我们以满腔热情,投入这一意义重大的工程中,去重塑德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应有形象! 付庄文脉创制十大碗 在20世纪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付庄厨师制作的十大碗宴席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付庄厨师的厨艺,论造型,论看相,论口感,在方圆几十里的农村,都首屈一指。十大碗里最出名的菜就是锅爆肘子、粉蒸肉、八宝饭、四喜丸。具体地说,就是鸡、鱼、肉、肘、丸、洋粉、杂菜、甜饭,还有炖吊、豆瓣和鸡蛋──这鸡蛋指的是鸡蛋汤。最出名的老厨师当属李长芬。十里八乡都有他的徒弟。新世纪初,付庄人搬上了楼房,婚宴已大多安排到酒店进行,付庄十大碗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编纂村志 解放前夕,付庄村民绝大部分为贫雇农,吃不饱、穿不暖,上学读书识字成了奢望。历史上,本村也未出现过书香门第和文化名人。解放后,付庄子弟人人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付庄人过上了富裕日子,痛悔历史上文化的落后,相继出台了系列扶持文化人才的措施。并于年10月22日开始,组织专业人才编写村志。村志上限自明初始,下限断于年10月1日。年1月,长达20万字的《傅庄志》面世。 ●年:老支书付玉堂光荣退休,付玉新任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当年,德州经济开发区成立(后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付庄划归经济开发区。 ●2年:村集体成立德州市富方圆工贸有限公司,并在村西农田建成村办工业园第一个生产车间,至8年第九个车间建成,7年的时间,约10万平方米的付庄工业园全部建成完毕。 ●年:市公交公司将2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付庄工业园大门口。 ●8年1月(农历丁亥年腊月中旬):全体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搬进了17栋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付庄社区)。人均住房40余平方米。 ●年5月:付庄社区成立,下辖8个小区,付庄、前董、后董、胡庄、解庄、王庄、小辛庄、席辛庄,总人口10人,党员名。其中,付玉新任付庄社区支部书记,兼社区居委会主任。 9月1日,新建的付庄社区小学开学。 10月22日,付庄村志开始编纂。 ●年1月,《傅庄志》出版。编委主任付玉新,主编李玉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sh/114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