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贯彻落实近期省委系列重要会议和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邢调研讲话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的大背景下,市委书记张古江日前带领我市党政考察团,赴浙江省长兴县、台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就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深化改革、生态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考察学习,并明确提出,要全景式、全要素、全覆盖、全方位对标学习“台州现象”、“长兴速度”和“德州经验”,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建设。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面介绍长兴、台州、德州的经验做法。 德州的新型城镇化探索5年城建投资均超百亿元,中心城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万。 30万农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40万农民家门口就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近年来,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的德州市,以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其经验做法受到李克强总理的肯定。 30万农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40万农民家门口就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近年来,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的德州市,以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其经验做法受到李克强总理的肯定。 中心城区连续5年投资过百亿元截至年底,德州市中心城区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万。新区陵城区挂牌成立后,中心城区面积将达到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万。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得益于德州市连续5年、每年超过百亿元的城建投入。 德州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近年来,按照“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德州坚持新区与老城并举,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进行。 年以来,先后投资亿元建设提升中心城区总里程公里的46条城市道路。高标准建设了高铁新区“六纵五横”、南部生态新区“三纵一横”等主干道路;全长77公里的大外环,围合面积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万;全长公里的“两河四岸”滨河路、堤顶路,有效缓解了主城区交通压力;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 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德州先后完成了大剧院、文体中心景观、体育馆改造、博物馆、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引进总投资超过亿元的万达广场、唐人中心等6个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6%,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供水普及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均居山东省前列。 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减河是德州市三大水系之一,一度水质恶化,成为一条人见人厌的臭水河。近年来,德州市将减河生态湿地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通过对旧有河道进行治理,先后建成了减河污水处理系统、湿地景观区、水体景观区、观光采摘区和文化旅游区。以水为主题,以湿地为陪衬,以小品为点缀,加上总长40公里的高标准自行车赛道,如今的减河生态湿地成为德州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展示德州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仅在水上。近年来,德州在中心城区先后实施62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率先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市区共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1.5万盏。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成区(不包括陵城区)绿地率达到35.54%,绿化覆盖率38.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7平方米。德州还实施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创城活动,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德州市委书记陈勇认为,德州市中心城区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决策机制上,德州运用顶层设计理念谋划城市建设,创新采用论证会、专题会等形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坚持集体决策,成功探索推行了“规委会”、“土委会”等行之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在推进机制上,市区两级进行了事权划分,打破区划和部门界限,采用大会战体制,统一调集资源,统一配置要素,统一投放力量。 在城市建设上,德州坚持市场化运作,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全面实行中心城区土地“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争取各类融资贷款多亿元,有力保障了城建项目建设,仅今年就争取国开行贷款50亿元。同时,德州市还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经营和管理,逐步形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 “两区同建”,40万农民家门口就业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的魏集社区主体工程已经竣工。这个总占地亩、总建筑面积52.34万平方米的大型社区,计划建设楼房栋,全部竣工后,可安置13个村庄余户居民及2万余名企业职工。根据《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魏集社区周边规划建设的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可满足社区居民和产业工人的就近务工需求。 魏集社区是德州“两区同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市本着“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理念,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推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年,德州以推进村庄合并入手,开始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尊重民意”的原则,将原来的个行政村合并为个社区(村),同时规划了社区并居点。年,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基点,提出“以主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小城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将先期规划的个社区并居点调整到个,纯农村社区规划人以上,乡镇驻地社区规划1万人以上。最终形成了以1个主城区、10个县城驻地、多个乡镇驻地、多个纯农村社区为框架的现代城镇体系。 在推进农村居住社区建设的同时,德州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坚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将产业园区规划与现有产业基础、农村社区规划、区域位置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1+X”要求,即每个乡镇规划建设1个产值过亿元的示范园区和若干个主导产业园区,并出台促进产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惠宁社区的大祁村有着多年加工传输网带的基础,拥有企业、加工户多家。过去,村民在自家庭院里加工,大活干不了,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两区同建后,村民上了楼,在腾空的建设用地上修建了网带产业园区。园区建设促进了网带加工产业升级,整个产业年产值增加了15%。目前,加工的各类网带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 据了解,目前德州全市共建成和在建新型农民居住社区个,30多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同时,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个,40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元,同比增长13.3%,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大规模的社区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为解决“钱”的问题,德州市“三管齐下”:一是整合用好政府资金。市级层面,政府筹集资金62亿元,通过有偿统筹土地挖潜指标和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等补贴农村社区建设。县级层面,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项目,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时,用足用活政府补贴资金。二是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争取国开行信贷资金30亿元;成为农发行全国唯一的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每年获得特别授信50亿元。三是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实施百局帮百区、百企连百区和领导干部包社区“三百工程”,全市家企业共同参与,帮建社区个、园区68个,总投资亿元。 由8个村庄合并而成的齐河县祝阿镇古城苑社区,是典型的村企共建型社区。社区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30栋。目前,入住该社区的千余名居民,在紧临的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景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在推进“两区同建”过程中,德州市还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同城同待遇”的问题。在公共服务均衡方面,编制实施了《德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多个专项规划,重点推进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使更多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与城镇相同的公共服务。 如今,德州的农村社区配套设施与城市一样,实现了水电路气暖等“五化、八通、八有”。民政、司法、社保等部门借助社区平台,开展“十进社区”活动,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化服务。在祝阿镇古城苑社区农村党政管理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各个便民服务窗口一应俱全。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的职责是为周边13个村庄的余群众提供计生指导、居民保险办理、物业管理等多项服务。 “两区同建”不仅推动了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通过在城中村、城郊村推行“合村并居”,德州市共统筹用地指标5万亩,这为德州“以1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为主战场,以镇村层面72个商贸旅游园区、个高效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园为补充”的平台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把开发区打造成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建设。 据了解,目前,德州市已建成13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包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工业园(天衢工业园)。 数据显示,德州的开发区以占全市10%的土地,实现了占全市73%的规模以上增加值、54%的税收收入、8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的进出口总额、95%的实际到位外资,吸纳就业56万人。 年,德州所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0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8亿元,同比增长22.8%;税收收入亿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亿元,增长6.5%;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5%;进出口总额31.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 开发区已经成为德州名副其实的产业集聚区、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主阵地、跨越发展增长极。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开发区作为协同发展的“排头兵”来打造。各级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协同发展,重点培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并逐渐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了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两大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五百亿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德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两大核心产业——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齐河开发区高端食品加工、现代物流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点到全区总销售收入的75%。 各开发区根据产业领域、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生态园区等特色园区:德州经济开发区的张江(德州)高新技术示范园、台湾(德州)科技产业园、中美高科技产业园、首都(德州)经济产业园、德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德州高新区的中国生物谷等合作园区正式启动;天衢工业园的格瑞德产业园,宁津开发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园、大祁工业园等一批区中园基本建成,成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 为优化园区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德州各开发区都编制和完善了总体规划,强化道路、管网、电、气、水、热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各开发区都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做到了“项目审批不出开发区”。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开发区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年,德州各级开发区共引进项目个,签订入区合同额3亿元,一批重点投资项目正加快建设。 认真研究德州市各级开发区迅速发展的原因,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尤为引人瞩目。 在山东,德州是第一个在市级层面统一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的市。德州的省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部按照县级架构处置,班子按县级配备。同时,开发区被赋予相应的市级或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全市开发区多数推行了“开发区辖或代管乡镇(街道)”的管理模式,这对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用人分配机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为引导全市开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德州市还将开发区经济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部门工作一起,纳入市级考评层面考评,形成了四位一体、科学完善的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促进了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德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州高新区、齐河开发区已具备晋升国家级的条件。据最新消息,德州国家级高新区已于近日获得批复。 中国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ly/18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