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铉,字鼎石,回族,年1月6日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三里桥铁家营,卒于明永乐元年(公元年)。

明《嘉靖邓州志》载:“兵部尚书铁公墓,文达(明代名臣李贤,邓州人,谥号文达)墓东去十数里地名下刁河,有荒丘,为铁铉墓”。

今邓州的铁铉墓为其衣冠冢,位于邓州市白落乡(今龙堰乡)姚营村南边,紧临国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白落乡政府保护维修。

史载出生于年的铁公铁铉在国子监读书时,因熟通经史,机智聪灵,临事不苟,奏对详明,成绩卓著,而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

史载铁公铁铉任都督府断事,在审理一件悬案时,很快就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因此朱元璋非常高兴,赐予他“鼎石”的表字,希望他成为大明的鼎石;

史载铁公铁铉在那场叔侄间的权斗中,忠于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不屈于一心夺权的朱棣,惨遭割耳削鼻,油烹尸骨,时年三十七岁;

······

史料一沓一沓的,让人看得惊心动魄,明明知道作为铁公老家的河南邓州所保留的这座墓肯定是座空空的纪念冢,但还是受不了相关“史志”的撩拨,决定动身前去邓州龙堰乡姚营村南边铁公墓探访瞻拜。

驱车至邓州龙堰乡姚营村旁,向当地一老者打听着铁铉墓的具体位置,老先生热情地用手一指道:“哦——铁公墓,没多远,顺着姚营小学门前的土石路往南,大约走米左右往左拐一下,很快就到。”

苍茫的蓝天之下,满眼的是秋收的丰硕,呼吸着泥土的芳香,在通往铁公墓的路上,环顾四野——

这里没有大明王朝那么多的风雨交加;

这里也没有在风雨交加的时刻由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的问对;

这里也没有明太祖“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句,也没有朱允炆的“雨打羊毛一片毡”和朱棣“日照龙鳞万点金”的下句的意境气势之别;

······

将要登基接班者文弱仁柔,未能入主者刁悍霸道,朱元璋那布满阴云的老脸已预示着大明王朝接下来的恶风暴雨。

左拐后沿此小道继续前行,在几座房子的东边就是铁公墓。

阳光明媚但很晃眼,我踩着脚下的枯草黄叶,想象着即将看到的哪怕是埋葬着铁公的衣冠、哪怕是埋葬着铁公的遗像、哪怕是埋葬着与铁公有半点关系物什的铁公墓,该不会像一身正气的铁公一样,有着分明的棱角!

荒草、枯叶,还是荒草,枯叶,围住了新建的住房,也荒芜了通往铁公墓的小路,我站在路上有点发呆,是否也该清理清理了?“清路侧”、“清房侧”的词语一下子蹦了出来?多么熟悉的一个相似词,心里一惊——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在当时按理按法按情地登基即位,不久,时为惠帝的朱允炆采纳身边大臣的建议,通过削藩、消减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却给了早有觊觎皇位的朱棣一个起兵的借口;

出兵“清君侧”——惠帝身边出现大臣挑拨离间,制造内乱,这还了得!——时为燕王的朱棣真的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拉开了和惠帝朱允炆争夺天下的序幕。

如今的邓州姚营铁公墓已被杂草占领,已被房屋围堵,揉揉眼,定定神,辨识半天才看到在野草野树丛中露出半截的石碑,实在是与平时在乡野间所见到的一般的平民坟茔一样,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一时很难将眼前的坟茔与四百年前的大明兵部尚书联系起来,一时很难将眼前的坟茔与三十多岁即担任大明高官的“鼎石”联系起来!

斑驳的墓碑在发白的阳光地照射下,显得尤其苍白。

“明兵部尚书赠太保谥忠襄铁公讳铉遗像墓”

“皇清雍正元年癸卯岁(年)孟夏月榖旦(晴朗美好的早晨)”

“奉直大夫知邓州事楚黄陈大年仝生监”

作为铁公老家的河南邓州,在雍正元年才隆此纪念墓一座(邓州此铁公墓比济南铁公祠整整早七十年),此时距铁公惨死已过去三百年余年,碑文清晰地宣示着此坟茔非一般的坟茔,它可是地地道道的忠烈墓冢!

年(建文元年)7月,建文帝的叔叔、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对抗朝廷,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

对朱允炆的继位朱元璋至死都不放心,临终前,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元璋死后不久,早有异心的燕王哪理会这些,发起“靖难之役”;

危难之时,惠帝朱允炆启用了皇亲纨绔子弟李景隆应付燕王的发难,他一败于白沟河,二败于德州,惶惶然逃到济南;

当时铁铉正驻守济南府,李景隆一个败军之类,到了济南开口就向铁铉讨要兵权(也许干事无能者,弄权却常是好手),铁铉一口回绝。李景隆威胁道:“那你可要把济南守住了?”铁铉毫不迟疑:“那是自然!”;

  很快燕王的兵马已到。李景隆听说朱棣只带了三千兵马,带兵就要出战,铁铉道:“燕兵刚来,气焰正盛;你兵虽多,却是刚打了败仗下来的。我们还是一起坚守吧。”李景隆以为这是铁铉怕他立功,根本不听,非要领兵出城不可,结果被打得一塌糊涂,这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最后灰溜溜地逃回南京去了;

朱棣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随之包围了济南。此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所部,兵力单薄。危急时刻,正在外地为李景隆的北伐军运送粮草的铁铉闻济南危在旦夕,火速赶赴济南,书生出身的铁铉与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年,燕王叛军抵达济南城下后,朱棣认为济南可不战而下,于是命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不久朱棣得到了铁公的一封回信《周公辅成王论》,要求朱棣撤兵。

原来,铁铉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

如今的铁公墓被野树荒草侵扰得密不透风,当年铁铉对济南的防守也是严密有加,善于野战不善于攻坚的朱棣部队,围济南三个月不克,朱棣便心生一计,阴谋掘开黄河大堤,下令准备引水灌城;

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

铁公一边率众诈降,一边派壮士暗在城门上置千斤巨闸;

铁公让守城的士兵昼夜哭泣哀嚎,并且撤下了防守工具;

铁公派城中百姓长者代替守城军做使者,到燕王大营跪伏请降:“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险出生入死奋战。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们恭迎大驾!”

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朱棣忙令军士移营后退,自己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数骑护卫,过护城河桥,径自入城受降。

城门大开,守城明军齐聚于城墙上。燕王朱棣刚进城门,众士卒高呼"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千斤铁闸轰然而落,旋即砸烂了朱棣的坐骑马头,知是中计的朱棣急急换马折回,方得幸免一死。

捡条性命的朱棣怒派重兵围城,并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城将破,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明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

相持之间,铉又募壮士,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燕王计无所出,接受姚广孝的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乘胜追击,收复德州诸郡县,兵威大振。济南解围之后,朱允炆遗官赐金慰劳济南守军,又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赞理军事协助盛庸准备北伐燕军。得以免受战火的泉城百姓于是也称铁铉为“城神”。

暂时的局部胜利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大趋势,从全局看,朱棣的最终胜利和朱允炆的失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年6月南京城门无奈打开,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城中,与此同时皇宫中冒起滚滚浓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至此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的烽火刚刚熄灭,朱棣就下达了大明第一号通缉令,目标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个“奸党”。时间不久,这些所谓的“奸党”们纷纷落入法网,这些人大多是在后方为建文帝出谋划策的文臣,没上过战场。不过朱棣对其中的一个书生确实恨之入骨,这是因为他竟然多次被这个书生打败,而且险些丧命,这个书生就叫——铁铉!

他,为济南保卫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处于大明内部矛盾中,我们无需用今人的视角去评判它的对错;

他,留给后人的就是“气节”二字,试想一下当外敌入侵时,他又会怎么做?

面对杂草丛生的铁公墓茔,看着混乱的墓茔表面,不得不佩服在那同样混乱的大明夺权时期,就是这样的一介书生竟让曾经横行无忌、百战百胜的朱棣栽了大跟头,不敢取道山东一带。此后朱棣见无法占领山东,便采取冒险行为,径直南下,渡过淮河,结果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年6月南京最终被攻陷。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即位。铁铉闻之,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当这个让朱棣恨之入骨的书生被带到南京后,朱棣决定亲自审问、处理。

朝堂之上,朱棣想让他回过身来看看得胜的自己,但铁铉不愧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背身而立,始终不屈服于朱棣,“竟不肯顾”。

如今的铁公墓碑有点歪斜,围绕着铁公也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邪说杂音——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拿古人说事的时候,往往从今天的角度出发,对古人求全责备,甚至横加污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古代大臣表现出来的赤胆忠心,总是以嘲笑的口吻,批评他们是不识时务,是愚忠,甚至认为他们所作出的只是可笑的无谓牺牲!

如果他愿意,铁铉,以他的名气,他甚至是可以不死的!

如果他愿意,铁铉,以他的才智,他甚至可以在朱棣的新王朝中担任显赫的官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围绕一个“忠”字,曾经有多少让人唏嘘落泪的动人事迹!

围绕一个“忠”字,很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黎民苍生的命运,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或直言犯谏,或以死殉志!

围绕一个“忠”字,楚大夫屈原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自投汨罗;西晋时嵇侍中绍以死护帝,凛然不惧,血溅帝衣,以身殉国;张巡坚守睢阳两载誓死不降叛军······

铁公和他们一样舍生而取义,宁可选择一条不归之路!

铁公选择的是一种让人须仰视才见的操守,是凛然而不可犯的铁骨丹心!

铁公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坚守,一切战争、权谋都是表面性的东西!

当然世人有多种选择多种活法,肯定铁公的忠义,在此也无意硬要他人感动,也无意指引他人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只需客观冷静地去审视那段风云历史!我们只需明白在他身处的那个年代,他坚持了他那个年代所应坚持的最高理想!

这位在开始热心为我指路的老人,最终也绕道来到铁公墓前,并向我介绍了他记忆中有关铁公墓的一些情况,据说铁公墓这一带几十年前还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据说铁公墓这一片几十年前还是松树成林,据说铁公墓这一块多年前还有建筑多间······目前遍地杂草,尽被野树杂物围绕,连一条通往墓冢的像样路也没有······

倏然六百年已过。大明天下早已乱进了历史,不过铁铉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也已走进了非他的家乡而是他曾工作过的济南大明湖畔祠堂······

资料附录——

一、忠臣铁铉三大作风

刚强:坚持真理,宁折不弯,凛然正气,忠心赤胆。

求精:习文练武,百业求精,勤劳俭朴,光照后人。

为民:疏财仗义,广交友朋,德高品尚,服务大众。

二、庭审铁公

南京,朝堂之上,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将铁铉被割下的耳朵、鼻子塞到铁铉的嘴里,让他吃掉,还问他:“好吃吗?”

铁铉厉声回答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朱棣无言可对,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终年三十七岁。铁铉至死,犹喃喃骂不绝。

朱棣非常恼火,觉得铁铉活着不能让他屈服于自己,死了一定让他屈服。于是他吩咐左右的太监架起大油锅,将铁铉的尸体投入其中,顷刻间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之气。朱棣让人“导其尸使朝上,转展向外,(但)终不可得”。于是朱棣命太监用长铁棒加持着铁铉的尸骨朝向自己,话音未落,油锅里“砰”的一声,“沸油蹙溅起丈余,诸内侍手糜烂弃棒走,尸仍反背如故”。此时连杀人如麻的朱棣也十分惊骇,于是命人将铁铉的尸骨安葬。

三、铁公家人的结局

铁铉死后,其父母被发配到海南,妻子和两个女儿被送到“教坊”里充当军妓,长子充军,次子为官奴,后被虐待而死。

四、济南铁公祠

一代忠臣铁铉虽然惨死,但后世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如今在山东各地,仍然有许多明清时期修建的“铁公”祠庙,济南一带更将其视为守护乡土之神。

清乾隆五十七年(年),乾隆帝为表彰铁公忠烈,命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为其建祠。阿林保选址济南大明湖畔建铁公祠。

作者:笑熬浆糊

本文作者系邓州市花洲实验高中(原四高中)在职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尚廷普老师,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载,爱好广泛,热爱生活,业余坚持原创,图说邓州!

我们都是邓州的孩子,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zx/74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