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冷风呼啸,暗夜无边,

南京30万同胞遇难,

侵略者用他们手中的枪炮,

在这片拥有古老文明的大地上,

制造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屠戮手无寸铁的黎民百姓。

那时,在沦陷区里,

谁都无法躲避侵略者的罪恶之手,

无数生灵涂炭。

在华北平原腹地,

拥有枣乡美誉的乐陵,

同样经历了这次民族涅槃。

今天,正值国家公祭日,

让我们共同缅怀枣乡大地上的那段烽烟往事,

为遇难同胞默哀,

向抗战英烈致敬。

抗战题材油画作品

冀鲁边区的星火燎原

冀鲁边区是山东省抗日武装发动最早的地区,也是全省抗战时期的六大战略区之一,主要包括当时的乐陵、庆云、陵县、平原、商河、阳信、盐山、东光、南皮等24个县市,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乐陵是冀鲁边区的核心区,为开创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建立山东省抗日根据地,促进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冀鲁边区地图

在冀鲁边区存在的时间里,党组织从小到大,直到发展成为领导一个战略区的区党委。使只有几百名党员、几百人武装、几个县的小游击根据地,发展成为拥有名党员,人的武装,活动区域达24个县,万人口的重要战略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鲁边区人民浴血奋战,先后粉碎了敌军万人以上“扫荡”5次;粉碎了余人的“扫荡”10余次;粉碎了敌人5次“治安强化”运动,钳制、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为保卫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争取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冀鲁边区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革命干部、革命群众成千上万,仅团以上干部就上百名。

冀鲁边区抗日部队向敌人炮楼发起冲锋

在党的领导下,光荣的冀鲁边区抗日军民艰苦奋斗,终于度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如今,在乐陵建起了冀鲁边革命纪念馆,这一红色阵地用铁血史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枣乡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

大孙乡的“千人坑”

大孙乡是乐陵市西北的一个乡镇,地处两省四县交界。在抗战时期,该乡是冀鲁边区早期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日伪军曾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千人坑”惨案。

对于日伪军的暴行,大孙乡附近村庄8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见证者。“我八九岁的时候,日伪军来这里修据点,当时村里的许多人都被抓去修据点,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大孙村现年82岁的村民孙学峰回忆说,他见过日伪军残杀百姓的场景,场面相当残暴,老人说,那些场景“一辈子都忘不了”。

日军暴行

年12月13日黎明,多名日伪军驱赶着从河北抓来的数百名民夫,来到乐陵大孙村修筑据点。日伪军进村以后,将居住在村西南角的30多户人家赶出家门,抢占了他们多间平房。在这些平房的北面,利用了一个宽约60米、长约米的大水湾为鸿沟,东面筑起了一道高达10多米的寨内围墙,围墙外又挖掘了2条五六米深的沟堑,西、南两面则依托原有的环村寨墙为屏障,建成大孙据点。

大孙乡千人坑

抗战时期,乐陵市大孙乡大孙据点的日伪军肆意奸淫掳掠、残杀无辜,仅在年12月到年3月,近3年的时间里,就烧毁民房0余间,抢粮40多万斤,棉花3万多斤,宰杀耕牛多头,砍伐树木14万多株,残杀我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4人。

如今,大孙村“千人坑”内至今还埋着被害同胞的遗骨,累累白骨,述说着日伪军惨无人道的罪行。

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乐陵多方筹资重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用图片、文字、圆雕、浮雕、多媒体、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反映大孙乡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的各种伤害、损失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永远的“常大娘”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年生于乐陵市刘玉亭村,因家境贫寒,9岁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刘相会四方脸,裹小脚,穿大襟袄,抽旱烟袋,常年劳作,体格健壮。虽然不识字,却十分明事理、有主见。

革命母亲常大娘照片

抗日战争期间,常大娘为保护抗日战士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一提起她来,都竖起大拇指赫赫称赞:“好样的,巾帼英雄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年秋,中共渤海区第一地委奖给常大娘一面锦旗,上书:“向在八年抗战中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妈妈常大娘致敬”,挂在一根八九米高的杆子上,竖在大娘的院子里迎风招展。

年7月7日号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向华北平原挺进,山河破碎、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的苦日子。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全国人民奋起抗日。肖华司令员率革命纵队驻扎乐陵。当时他才18岁,就担负起了鲁北抗日战争的领导重任,总部就设在朱集镇大常村常大娘家里。

肖华将军

当时常大娘正当中年,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她和爱人常培仁及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日战争的革命洪流中去。白天站岗、放哨、送情报;帮助伤病员做饭、洗衣服、处理伤口。晚上不辞辛苦地挖地道,她为了保护党的领导指挥部正常工作,挖了三条通她家的地道,足以看出她抗日战争的决心和付出是何等的巨大。

她伟大的举动和革命的激情感动了领导和全体官兵,从司令员到普通士兵都发自内心、亲切的管她叫“娘”,称她是一位革命的好妈妈。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曾几次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从不向敌人屈服和出卖组织。她的高风亮节感天动地。

常大娘家地道示意图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常大娘这样对革命巨大付出的同志,才能使我们党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年代需要党群团结一心;夺取政权后更需要扎根于群众之中,只有深受群众的爱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具英烈遗骸里的34粒弹头

年,乐陵将散葬在铁营镇东营村的六名无名烈士,遗骨迁葬至“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在整理烈士骨骸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每名烈士身上都有子弹头,最多的竟然达34颗之多。

嵌入骨头中的弹片

据了解,埋在德州乐陵市铁营镇东营村的这6名无名烈士是年2月3日农历腊月29牺牲的。当时,日军和日伪军万余兵力,动用余辆汽车,对乐陵铁营大洼进行大规模扫荡,我方战士、群众多人遇敌展开迂回作战。最终只有十几人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

为6名烈士守墓半个世纪的乐陵退休教师万金河告诉记者:“当时牺牲这以后,有名有姓的都搬回自己家乡去埋了,这无名无姓的,当地群众就地在这埋着,直到现在没找到家。”

从烈士遗骸身上取下的子弹

三鞠躬后,乐陵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和东营村的10多位群众,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展开烈士遗骸收集工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挖掘,六名无名烈士遗骸全部找到。在每位烈士遗骸中都发现了锈迹斑斑的子弹头,有的就卡在骨头上。

无名烈士遗骸迁入革命烈士陵园

如今,无名烈士们的故事在枣乡大地代代相传,从红衣少年到白发先生,都在倾听这段不朽的传奇。

出土枪支,带出一段抗战往事

近日,乐陵黄夹镇吴家村的村民宋学义,在自家地里挖坑种树时,意外地挖出了冀鲁边区抗战时期枪支。同时,也带出了一段国共共同抗日的历史。

枪支挖掘现场

乐陵市党史史志办、旅游产业办人员随同民警赶到现场。党史史志办原主任邱同强从枪支腐烂程度、枪支样式、周边环境作出初步判断。从腐烂程度看,应该是冀鲁边区抗战时期枪支,根据枪支形状判断有四只枪应该是“手提花机关枪”,多从走私渠道引进,这种枪在中国并没有被大量装备在一般部队的士兵身上,只装备在国民党较精锐的突击队或近卫队中,日军和我军当时没有配备这种枪。查看了现场周围的环境,发现该地据韩家、宁寨村都不远,离后宁寨村只有米左右,据史料记载,当时这是国民党高树勋军队的驻地。“这些枪为什么会埋在这里,现在不得而知,但应该和年的那次战斗有关”邱同强说。

据史料记载,年1月,日军“扫荡”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打击日军,连战连捷。但是,高树勋始终沿用国民党军队那套老战法,既不肯东奔西走,作战略转移,又不愿化整为零、缩小目标,常常是几千人的大军,挤在一起,行动迟滞,奔波劳累。肖华多次劝告,他却不听,结果他的部队在善化桥、刘背津、罗张家三次遭日伪军袭击,7月11日,又在乐陵宁寨被日伪军团团围住,处境十分困难。

爱国将领高树勋

当时,驻扎在宁寨一带的高树勋部队有0多人,军部及其警卫连驻宁寨,三连驻韩家,其他部队驻吴纸坊一带。7月11日深夜,日军侦得“挺纵”主力不在乐陵,由早已结集在宁津后魏据点的日伪军,首先向高树勋部队发起进攻,盘踞在乐陵的日军宫泽文雄大佐,集中了庆云、盐山等地日伪军0多人,携八二炮4门,轻重机枪40多挺,分乘20多辆大卡车,突然奔袭包围了宁寨。次日拂晓,日军从四面发起进攻,高部警卫连拼死抵抗,但日军攻势很凶,火力又猛,宁寨即将失守,高树勋急令周围部队赶来救援,但五纸坊的驻军,被日军一冲即垮,韩家一个连,战斗力较强,也被歼灭。高树勋向友邻部队求援,但盘踞吴桥的张国基和德平的曹振东为保存实力,装聋作哑,袖手旁观。   高树勋部队存亡,系于一发,只得急电求救于挺进纵队。黄昏时分,肖华接到高树勋求援电报,立即下令各部队驰援宁寨,经50多华里的急行军,深夜1点左右,赶到宁寨附近。肖华命令骑兵连向南疾驰,故意暴露目标。敌人以为八路军大部队到来,在南面和“挺纵”部队打了一下,阵势就乱了。“挺纵”迅速将日军包围。深夜两点钟,八路军发起总攻,高部见救兵已到,冲出围墙,日军腹背受敌,乱作一团,急忙撤兵,狼狈逃窜。

高树勋在天津的故居

此次战斗,仅八路军就击毙日军60多名,伪军多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机枪2挺,步枪多支和其他军用物资一宗。八路军的这一行动,使高树勋看清了在抗日救国中,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是能真诚相助的,反共磨擦是没有出路的;也使他看到了张国基这类“同党”的真实面貌。因此,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八路军的看法,一见到肖华,就拉着手不放,连声说“谢谢,谢谢肖司令”。不久,高率部撤离边区,越过津浦线向西转移。后来,他在河南濮县扣押并处决了投敌叛变的十军团总司令石友三。解放战争中,他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第一个在邯郸率部起义,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在乐陵,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

那场战争,

1万余革命烈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如今的乐陵,

那一颗颗鲜红的小枣,

无不浸染着抗战英烈的鲜血,

那份苦难,

则淬炼出乐陵人坚韧的品格。

遥想当年,

多少枣乡儿女,

带吴钩,显身手,卧沙场,打豺狼。

今天的乐陵,

小枣鲜红依旧,

硝烟已逝,

担当不忘,

枣乡人民牢记国耻,砥砺前行,

定当不负这片铁血热土的馈赠。

乐陵市报记者:吴超李涛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xx/65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