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国际反家暴日。记者从我市妇联权益部了解到,年、年接待妇女群众上访案件分别为起、起,其中涉及家庭暴力投诉分别为75起、起,分别占32.75%、31.85%。 年8月,市妇联权益部曾向社会不同人群发放《家庭暴力调查问卷》份,调查结果显示,54%的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受过家庭暴力。数据足以表明,如今,反家暴不再是“家务事”,而是一场制度与陋习的较量。 24日,本报特别推出《你对“家暴”怎么看》的调查问卷,并随机抽选了30名年龄在20岁至50岁的市民进行了调查。 部分男性同样遭受家暴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一直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家庭暴力中一直是受到伤害最大的群体,尤其是广大妇女同志,他们被选为最容易遭受家暴的群体。然而,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部分家庭中,“丈夫们”也成了“受暴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机师傅说,自己的二婚妻子就有家暴倾向。“妻子有严重的洁癖,脾气十分暴躁,还不讲理。我已经几次提出离婚,每次不但遭到反对,还会引来一场恶战。” “儿子才8岁,如果吃饭不小心掉了饭粒,她不但骂儿子,有时还会一巴掌打过去,现在儿子见到妈妈就害怕。”他痛苦地说,家庭没有温暖,让他和儿子都十分痛苦。 据了解,在我市,也曾因此发生过流血事件。今年9月17日,在乐陵市某法庭院内,孙某用一把长约20厘米的水果刀连捅妻子数刀,导致妻子一度失血性休克。据孙某供述,妻子翟某有暴力倾向,之前经常在家中对他施暴,他因此起诉离婚,因为怕她情绪过激,才在出门前带了一把水果刀,没想到庭审当日,翟某对母亲不停施暴,他才有了不理智的举动。 六成人遭遇家暴时会维权在调查中,在“您觉得遭受家庭暴力时,应该怎么做?”一项中,33%的人选择隐忍不发,23%的人选择找亲戚朋友寻求帮助,23%的人选择诉诸法律,而更大部分人有维权意识,选择通过报警或部门求助保护自己,达到63%。 “以前很多人觉得说出来是“丢脸”的事,而如今,广大妇女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懂得维权了。”市妇联权益部副部长国芮说,之前发放的份《家庭暴力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人认识到家暴是一种违法行为。遭遇家暴时,有60%的人会选择报警。 “调查中,有不少受到家暴的人会为了孩子选择隐忍,持续婚姻,觉得离婚是最伤害孩子的,但其实,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国芮说。 临邑县的孙女士今年50岁,28年的婚姻中,家暴长达20年。从孩子6岁时,她便想提出离婚,但一直忍到年才与丈夫协议离婚,隐忍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儿子和女儿”。由于长时间的身心折磨,孙女士精神上时常出现幻觉,晚上睡觉只能借助安眠药。然而,女儿认为她是一个“懦弱的妈妈”,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保护自己。爱情被葬送,亲情没有支援,孙女士“双重受伤”。 国芮提醒,许多恶性的家庭暴力案件,都是因为妻子一再退让,而导致丈夫肆无忌惮。 经济制裁也属家庭暴力调查中,受访者均认为肢体冲突殴打属于家暴,言语谩骂、性暴力、拘禁、冷暴力也被市民列为家暴中较为恶劣的行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者中,除3人外,其余人认为经济制裁不属于家庭暴力。其实不然,在我国颁布的《婚姻法》中,经济虐待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常女士(化名),今年40岁,是一名家庭主妇,与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已上小学,另一个上幼儿园。夫妻冷战半年后,丈夫拒绝向家中提供经济补偿,这让没有收入来源的常女士傻了眼。常女士想要找份工作维持自己与孩子的生计,但又因为频繁请假照顾孩子而被辞退,母子三人生活艰难。 无独有偶,家住德城区的老人高某近日向妇联求助称,外出打工的入赘女婿已经“失踪”半年多了,患有精神残疾的女儿每天打好几个电话想让他回家看看,但电话除了被挂断就是无人接听。虽说女婿是入赘的,但全家人待他不薄,如今不但不提供生活费,连嗷嗷待哺的孩子也不管。 “很多人只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殴打、残害等手段属于家庭暴力,但是对于经济虐待确实了解太少,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也属于家暴行为。”山东众成仁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梁斌说。 精神暴力也属家暴据山东中鲁律师事务所李成宝介绍,新《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包括肉体摧残、性虐待,以及剥夺生活必需品,遗弃家庭成员,限制配偶花钱,夺走工资,扣留身份证件,禁止外出工作,在外赌博欠债变卖家产,和用威胁、辱骂、猜疑、恶意贬低等手段的精神暴力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按刑法规定刑事处罚。 近几年来,家庭暴力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家暴离婚案例也不断上升,已成为离婚案例中除经济纠纷外所占比例最多的案例。“我们平常处理此类案件时有一个困难,就是当事人对事实描述不准确,其实家暴的发生,不仅伤害到了亲人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触犯了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必须坚决抵制家庭暴力。”李成宝说。 此外,家暴案件中还普遍存在“立案难”问题,受暴者维权意识较差。当家暴受害人遭遇到家庭暴力时,首先要想到留下证据,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即拨打,医院去验伤,将被殴打致伤的部位拍摄成照片保留下来。如果伤势较重,费用较大,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也可以去对方的单位,当地的居委、妇联反映情况,请求帮助。公安机关也应当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进行制止,或对施暴者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今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对公、检、法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控告、举报后的处理程序和办案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迅速审查,及时立案,接报单位负责制等是家暴维权的一大突破,将有效改变以往“立案难”的现状。 施暴者同样值得同情“家庭中,无论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暴力,都是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磨难。殴打带来皮肉之苦,谩骂和冷漠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摧残。相比之下,精神暴力对人心理上的影响更大更持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明芳说,在传统意义上,大家都会感觉被施暴者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值得同情和爱怜,但是从心理的角度看,施暴者同样值得同情和爱怜。 之所以有暴力行为,首先是因为施暴者有一种信念,就是“对方必须听我的话”,暴力背后有一份深深的爱。韩明芳分析,源于这份爱是大多数家暴出现的重要原因,经常发生家暴的家庭,多是已经将这份爱扭曲,施暴后自己在内疚与后悔中得到一点点解脱。 “其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施暴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施暴者看上去似乎很强硬,但他们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感、不满足感、失败感,有一种深深的自卑隐藏在他们‘威风八面’的施暴行为背后。”韩明芳说,这也是为什么不要将家庭暴力的所有矛盾点指向施暴者的原因。 施暴者往往是自卑心理在作祟,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有强烈的控制欲,控制别人时才有存在感,利用心理或身体上的暴力维持自己的控制。并且,有少部分人存在表里不一,生活中过分掩饰自己的另一面特性。 遭遇家暴,该找谁撑腰1居委会“我们离‘家务事’最近,很多家庭矛盾也是我们最先知道,有时候遭遇家庭暴力的居民会主动向我们求救,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靠进家入户、旁敲侧击调解。”萧何庄居委会工作人员说,社区每年都会通过入户探访,对不和谐家庭进行调解,并宣传反家暴知识。 很多女性在遭遇家庭暴力后,往往想离开一段时间,可是却没有地方可去。社区居委会作为最近的“庇护所”,可以在此时给予最贴心的保护。“但是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往往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介入难。”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居民家暴维权意识逐渐加强,面对粗暴的拳脚不再遮遮掩掩,开始有少数受暴者前来寻求帮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也会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上门调解矛盾。 2法律援助中心记者在市法律援助中心了解到,尽管法律援助一直是家暴维权的坚强后盾,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重要的“庇护站”一直以来在家暴援助上却有些“遇冷”,在接受援助案例中所占比例非常低,有时甚至一个月都“无人问津”。 “很多受暴者认为一旦寻求法律援助,两人必然离婚,部分受暴者并不愿离婚,其实在家庭暴力案例中,必要时也可裁定采取保护措施,离婚与否不可一概而论。”工作人员说。 此外,法律援助中心在接受家暴案例求救时,除了法律援助外,还会思想开导、心理慰藉,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为受暴妇女提供一个长远的计划,让她们看到稳定的未来,这样才能让反家暴庇护中心发挥应有的作用。 3妇联市妇联曾多次开展家庭暴力情况调查,基层妇联干部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个案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家庭暴力的特点、家庭暴力发生的诱因及在处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受暴者最安全的“庇护站”,每年接受这类案例余件,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家庭暴力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毕竟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特殊性,除已接受案例外,可能还有许多隐忍沉默的受暴者。”妇联工作人员提醒,遭遇家暴时,千万不可以沉默了事,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意对伤口拍照取证,医院就诊的检查结果等,以便作为维护权益时的证据。 此外,多数家庭暴力的发生,是由于一些家庭琐事没有达成一致,这就要求男女双方学会一些维护家庭和谐的有效方法,互相敞开心扉,遇事多沟通,避免硬碰硬等等,都是避免家庭暴力发生的有效方式。 本报记者:张亭亭、俞荣 新媒体编辑:高畅 白癜风症状白癜风能治好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ly/11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