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湖坐船向湖心岛划去,柳绿花红中可见一座美亭,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斗拱承托,亭亭玉立于碧水蓝天之间,分外饶娇。这就是历下亭,自从一千二百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此吃过一顿饭、留下一首诗之后一夜走红名声大震,尤其是天下名士无人不晓,络绎不绝慕名而来,使这座古亭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的荟萃之地,也成了古城济南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

那一年杜甫是到山东来游览的,顺路看望他在临邑为官的弟弟杜颖。路经济南时,时任北海(现青州)太守的李邕专程赶往迎接,并设宴招待这位比自己年轻30多岁的忘年交朋友。那次的宴请饭菜一般,无非是茭白、蒲菜、莲藕、鲤鱼、湖虾、湖鸭之类的明湖特产,然而气氛却相当浓烈,李杜二人多年不见,自然是千言万语推心置腹,在坐的诸多齐州知名人士也都相见恨晚,谈吐甚欢。热烈的场面和兄弟般的情谊感动了杜甫,使他激情澎湃诗兴大发,当场提笔挥毫赋诗一首,题目就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如同神来之笔,让古亭与名士牵手,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前不久我去历下亭游览,一位外地游客指着旁边的“名士轩”问我,那是不是当年李杜宴请吃饭的地方?我告诉他,历下亭从北魏始建至今曾换过几次地方,最初建在五龙潭,那时大明湖的水域面积很大,五龙潭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北宋曾巩做济南太守的时候对大明湖进行大规模的规划整治,借机把近于废圮的历下亭也重建了起来,只是位置由五龙潭移到了大明湖南岸。清康熙年间,历下亭因年久失修再次面临破败危险,时任山东盐运使的李兴祖不忍心看着这座千年古亭消失,于康熙三十二年()出资买下湖心岛,在上面重建历下亭题额“古历亭”,从此历下亭以现今的位置和接近于现今的容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听说当年李邕宴请杜甫的并不是现在这座亭子,那位朋友的脑门微微一皱。我对他说,当年古亭的具体位置在哪如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杜诗的神韵浸润、被诗圣的光芒笼罩了一千多年,已成为无法替代的文化符号,漾溢出不可名状的优雅与诗意。看看它的站姿,像不像才高八斗的名士?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感到遗憾吗?

来到古亭中间,我宛若穿过了唐月宋云明雾清风跨越了千年时光隧道,无数个历史文化名人在脑海中朦胧闪烁,正从四面八方向历下亭靠拢。

仿佛看见宋朝那个泉生泉长的济南才女李清照,划着一条快捷如飞的小船,哼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词句,在碧波荡漾的大明湖里疯玩。不小心差一点撞上历下亭边的湖柳,慌忙调头又与对面驶来的小船擦肩,一头扎入盘根错节的藕花深处,惊飞一群正在打盹的鸥鹭。

仿佛看见金末元初文坛的一代宗师元好问也在明湖泛舟,他悠哉悠哉地飘到湖心岛,把扁舟一拴渡进历下亭,要了一杯水酒,点了两碟小菜,只一会功夫,《济南杂诗》十首便跃然于纸上。他被“湖水湖光玉不如”明湖山水陶醉了,振臂发出“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的感叹。

仿佛看见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邀来一帮朋友,在历下亭旁边的“水面亭”赋诗结社,看到明湖垂柳柳叶微黄秋色乍染若即若离有摇落醉态,即兴写下《秋柳诗》四首。诗写得真好,意境高而韵味足,言有尽而意无穷,句句写柳,却不见一个柳字,不愧是文坛高手,把诗写到了登峰造极。

仿佛看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先生蒲松龄,身着青衫,手摇蒲扇,儒雅飘逸,仙风道骨,来湖心岛是为老友李兴祖重建的历下亭剪彩。看到新亭他非常高兴,即席赋诗大加赞赏:“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风起荷香四面来”。溢美之词溢于言表。

仿佛看见在杜甫之后,李白、苏辙、苏轼、欧阳修、黄庭坚、王安石、张养浩、李攀龙、殷士儋、许邦才、王苹、泰戈尔等数不尽的文坛大家甚至泰斗级人物鱼贯而来,泡一盏淡淡的清茗,邀清风明月对饮;写一段婉转的文字,托付给古亭保存。

好爽好美好有情调好有品味的历下亭啊,名士荟萃在你的怀抱,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李振声

长按识别







































北京中科忽悠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fz/70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