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界之开放活跃,眼界之宏大,简直令人匝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竟然在数千年后的中国大地上在明朝统治下重新出现,明朝思想家远远走在了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说是百家争鸣半点不夸张。

在数学上,明朝的中国数学家先于牛顿发明了导数的数学工具,而这个数学典籍的意义直到最近才重新被认识到。 

在工业上,煤矿开采技术也领先于世界,象煤矿瓦斯排除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入西方,还有锌的发现,锌铜合金的冶炼,都是当时中国独有的技术。 

科学上,在明末,一下子涌现出一大群领先于世界的大科学家,比如瘟疫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而明朝成祖、宣宗等都亲自带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亲自上阵砍杀蒙古兵。

明朝和西方国家也交过战,英舰被明军大炮轰退,葡萄牙海军和明军水师交战皆败退。   

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

说来有意思,蒙古当时最强盛的就是鞑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见哪个强盛起来,他就去攻打哪个?

一开始是鞑靼比瓦剌强大,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出征蒙古就攻打鞑靼,结果把鞑靼打屁滚尿流,实力一下子衰弱下去,结果在瓦剌和鞑靼的争斗中,瓦剌开始占优势,明成祖看见瓦剌有可能统一蒙古,于是又进行第二次亲征蒙古,结果又把瓦剌打的屁滚尿流,这一下的瓦剌的实力又被他打的衰弱下去,结果鞑靼又开始占上风,并且不太驯服和听话.于是明成祖又第三次亲征,结果这回鞑靼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明朝的军队的交战,连老窝都不要,一直逃到北边,这样鞑靼在蒙古的实力和威信又衰弱下去。      

以后明成祖第四次,第五次出征,基本都是鞑靼和瓦剌一路奔逃,根本连和明朝的军队接触都不敢接触。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对匈奴也好,突厥也好,都没有占据如此大的优势,匈奴突厥基本还是可以汉唐的军队进行一些交战。

而到了明朝,却出现,蒙古军队被明朝军队打的心胆皆碎,望风而逃的局面,实在是自古以来未有的情形。

明朝当时国力的强大还可以从明成祖一边在北方连续不断的发动对蒙古的亲征,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另一边在南方,对越南也进行持续不断的征服,每次都是把越南造反的那个领袖给抓住,好象是明朝的张辅特别厉害,几乎在越南百战百胜,每次越南叛乱,都是派他去平定的,但由于明朝的军队不象满清的那群没有人性的杀人魔王那样会采用屠城手段,所以越南人民的反抗一直没有中断,后来明朝政府为了少伤人命,还是放弃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但明朝可以在南北两边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战争,并且都是获得胜利,这也就可见当时明朝国力的强大。

不仅如此,明成祖时代不仅能够同时供应大规模的战争,还能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规模比秦始皇可要厉害的多),比如为了迁都,在北京的皇城紫禁城就全是明成祖时代一手建造起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禁城就全都是明成祖时期造起来的。

此外在南京还有大报国恩寺的建筑,据说是建筑的奇观,外国的传教士看见这个报国恩寺的壮观宏伟,都惊叹不已,好象明朝的文人王世桢还作诗歌颂过这个建筑,总之这个建筑是非常宏伟的,可惜这个建筑在太平天国时期似乎被曾国藩的禽兽军队烧毁了。

另外还有武当山的建筑群,也是非常宏大的工程,在山上进行这些建筑所需要的工程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也都是明成祖时期造的,现在武当山的建筑群似乎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

另外还有就是大运河的疏浚工程,这也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也是明成祖时期干的。

当时明朝不仅能够同时发起大规模战争,能够进行极其庞大的建筑工程,而且还派了郑和七下西洋,下西洋的船队往往都是几百只庞大的船只组成,简直象海上移动的城市,每次下西洋这些船队上都装满了各种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国力的强大,汉唐根本连明朝的零头都比不上。

明成祖还组织了永乐大典的编撰,总字数达到了几亿多,而且和什么四库全书不同的是,永乐大典中的书籍都原样照收,没有任何修改删减。现存的几百卷永乐大典,仅仅是当初原来的3%,可象永乐大典规模的庞大。

进行了这么多的战争,建造了这么庞大的工程,还有如此大规模官方远洋航海,明朝当时却依然保持非常强盛的势头,民间依然非常富裕。

明朝的鼎盛时期,在同时进行大规模战争,大规模航海活动,大规模建筑工程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国力的强盛,这就远远超过了汉唐所谓盛世。

同时进行大规模战争和大规模建筑的只有秦始皇和隋朝可以类比一下,但这两个朝代都是因为无力承担这样的压力,而迅速崩溃。

1、天文气象:

西元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西元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年造浑天仪置北京(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年北京设观象台

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年出版《崇祯历书》

2、数学物理:

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3、医学:

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景岳全书》64卷成书

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4、农学:

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年中国种植玉米(有疑点,可能不正确)

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年藩薯传入中国

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5、地理学:

--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正式成书

6、化学、冶炼及化工:

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西元-年)有的含锌高达99%。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西元年才开始炼焦。

7、机械制造:

(年造碗口铳,口径px,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

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

14世纪著《火龙经》

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

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余米,容千余人

年造铜火铳(滑膛式.)

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关于“火龙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备志》、《火龙经》等兵书中都有记载,附图样。)

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

年赵士祯呈神器谱,记载铳器制作及使用方法(附图样)

年王钲编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

年宋应星撰成中国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

附:

嘉靖年间,万户进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关于明朝的灭亡

明朝其实亡得很冤枉(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只涉及天灾疫病)

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根据有的学者的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会无限的扩大,为了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国的地震学家也证明,这个时期是华北大地震最多的时期。据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公元到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这个时期,北欧气候非常寒冷。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寒冷和地震与太阳上少黑子有关。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崇祯年间的农民大起YI就不足为奇了。

在频繁的旱灾的同时,鼠疫也随时威胁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万历八年(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北京。

北京周围地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然能够回忆:“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通州、东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大头瘟症”就是颈项肿大。在疫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乐县,“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强、栾城二县的记载相同。另外,来自各地方志的资料表明,鼠疫还传播到了山东及河南北部等地区。

从崇祯六年(年)开始,华北鼠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这次爆发地点仍是山西。一条来自山西兴县的报告说: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崇祯十七年(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顺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纪事》记载这次疫情,“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样,地区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治今邢台)、河间府(治今河间)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了北京城。

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当时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精锐之师的进攻。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

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清代档案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一片悲惨凄惶。奇怪的是,李自成的军队转战南北,文献中不见这些人死于瘟疫的记载。

河南北部也是崇祯年间的鼠疫流行区,在汝州郏县、开封府的阳武、荥阳、通许、商水以及河南府、彰德府、归德府等地都有鼠疫流行的记载。如在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在荥阳县,“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人口死亡也是相当惊人的。

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万人以上。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因此清兵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诸帝中,朱载垕堪称童年最苦命的一位。早年笼罩在他身上的最大阴影,便是父亲嘉靖帝笃信的“二龙不相见”之说。在当时臣子以及后世好多人看来,嘉靖皇帝对待朱载垕这个儿子,几乎刻薄到无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位被后人看做软弱的皇帝,却是一位颇得民心的皇帝。

天生软心肠

隆庆皇帝朱载垕,登基前做了三十年裕王,期间最大的爱好便是吃驴肠,逢年过节的时候,必然要有驴肠这道菜,儿子出世这类喜事时,也要吃驴肠庆祝。甚至好多次碰到愁事,以至长吁短叹的时候,也要靠吃驴肠来消愁。可在他登基后,一次偶然路过御膳房,听到里面传来驴子的惨叫声,召来厨子一问才知道,原来驴肠这道菜,做法十分的残忍。朱载垕随即下旨,从今往后,再也不要给他做驴肠吃。此后一直到他六年后驾崩,他再没吃过驴肠。

天生苦孩子

明朝诸帝中,朱载垕堪称童年最苦命的一位。早年笼罩在他身上的最大阴影,便是父亲嘉靖帝笃信的“二龙不相见”之说。

也就是“真龙”皇帝倘若和“未来皇帝”见面,必然会闹灾。怕闹灾的父亲,因而也多次拒绝和朱载垕见面,甚至每次朱载垕去请安,也总被挡在宫门外。母亲康妃也无法和儿子相见,不但临终时的最后一面没见到,就连给母亲守孝三年的请求,也被嘉靖皇帝干脆利落的拒绝。最后的母爱,也被父亲无情的剥夺。

嘉靖的父爱

在当时臣子以及后世好多人看来,嘉靖皇帝对待朱载垕这个儿子,几乎刻薄到无情:平日不见面,生母去世不批葬礼,而后朱载垕的爱子以及发妻李氏相继病故,丧葬礼仪更被嘉靖帝直接否决。外加嘉靖帝迟迟不立太子,以至于朱载垕的弟弟景王也上蹿下跳,专注争皇位好些年。无奈的朱载垕,也只好默默忍受。

总算忍得云开,弟弟景王被父亲轰出了京城,而且病故之后,嘉靖皇帝还给下了个断语:这小子一直都忙着争皇位,该死。而后朱载垕的儿子(后来的万历帝)出世,嘉靖帝也终于淡淡的说:多了个皇孙,也算是个喜事吧。而这位小皇孙,也一直没有得到祖父的赐名,直到朱载垕登基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也正是在这些年里,嘉靖帝不断把高拱等才俊安排在朱载垕身边,把他当做未来帝王来培养。

嘉靖四十五年,生命已到弥留阶段的嘉靖帝,终于传召朱载垕进见。而后驾崩于乾清宫。有野史说,临终前的嘉靖帝老泪纵横的对朱载垕说:为父不是不想见你,可道士们说,我们“二龙不相见”,见你就是害你啊。无论野史说法是否为真,三十多年里,嘉靖帝确实以最冷漠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子最深情的爱。

爷俩被臭道士给隔开了

皇帝太委屈

比起父亲嘉靖帝朱厚熜来,即位的隆庆帝朱载垕,因为他用人得当,朝廷内人才济济,国家经济全面恢复,外患消弭,军备振兴。他在位的时期,是后世公认的明朝“隆万中兴”的开始。但他本人,却是一个挨骂非常多的皇帝,骂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说他懒,比如御史郑履淳就曾写奏折批他,质问说皇上在位三年,曾经召见过大臣吗?曾经亲自主持筹划过国家大事吗?您对奏章的批复,是您自己写的吗?而骂的好色的更多,除了他那些具体行为外,有些言官甚至捕风捉影,比如御史蔡汝贤就曾上奏说:皇上您这两天瘦多了,肯定是经常宠幸女人,您可不能这样啊。

对这些骂他的奏折,朱载垕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宽厚,大多数的奏折,他既不惩罚上奏官员,也不批复,基本都“留中”了,少数例外的,比如蔡汝贤的那份奏折,他还特意批复了,在批复中回答说:我这两天真的没有宠幸贵妃,我瘦确实是因为干工作累的。

天子的银库

登基后的朱载垕,面对的是朱厚熜留下的烂摊子。北方鞑靼部落持续进犯,国家财政严重紧张,他登基早期,国家粮仓里的存粮,仅仅足够支用一个月。他登基后的种种举措,后人称赞比较多的,包括有停止各类道教活动,带头恭行节俭,遏制兼并,平反冤案等。

大多是对朱厚熜在位中后期种种过失的补救。而他做的最重要的两个事情,一是整顿军备,二是开放对外贸易。这位被看做“软弱”“温和”的帝王,对于军备却极为重视,他登基后的第二天,即下诏书给明朝九边边镇,希望各个边镇通力合作,早日打大胜仗。

也正是他在位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北调蓟州,加强北部边防。另一位后来的名将李成梁,也正是在他在位的第一年提拔为辽东总兵。隆庆三年(年),他还在皇宫举行了明王朝历史上最盛大的阅兵仪式。明朝武备的重振,确实从他开始。

而开放海外贸易方面,朱载垕的举措,就是历史上的“隆庆开关”,对于朱元璋的“海禁”祖制,表面上他并未违反,而是在福建月港开设经济特区,允许沿海商民经此地出海贸易。之后的几十年里,福建月港迅猛发展,号称“天子东南银库”。更直接的世界意义是:西方历史学家认定,从那以后直到明朝灭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让中国赚走了。月港,在欧洲商人的说法里也有了个绰号:银泵。

燥脾气海瑞

朱载垕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富庶的应天地区。标志性事件,便是任命大名鼎鼎的直臣海瑞就任应天巡抚。而后,便闹出了著名的“海瑞罢官”风波:海瑞到任后,在当地遏制兼并,惩办豪强,兴修水利,推行新政,连退休阁老徐阶也被整得七荤八素,也终于闹得朝野震动。

但对这事,朱载垕却采取了理性的处理措施:既下诏表彰海瑞,支持了海瑞的新政改革,又以调任海瑞做南京粮储的方式,及时叫停了海瑞的过激行为,确保了地方稳定。但海瑞本人却气炸了,不但辞官抗议,还上了一份奏折,指责朝野官员“皆妇人也。”

面对如此激烈的攻击,首辅李春芳哭笑不得,不由自嘲说“那我应该是个老太婆吧”。朱载垕得知此事后,也顺带调侃了下李春芳:国事艰难,你这个老妈子可辛苦了。

铁腕治腐败

朱载垕在历史上的最大形象,便是好脾气。经常是朝臣在眼前吵翻天,他也淡定不发火。但好脾气的朱载垕,却也有强硬的一面,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贪污腐败。

从隆庆元年起,官场便掀起整顿风暴,不但大批贪官落马,甚至好些没有劣迹但是尸位素餐的庸官,也纷纷下岗。即使这样,朱载垕还不满足,隆庆二年正月,听说好些贪官只是被免职后,朱载垕立刻不干,下令不但要追究贪官们的经济责任,还要把这群贪官的相关劣迹详细整理,公告天下。

照着今天的话说,就是治不死你,也要臭死你。对那些考察中顺利过关的干部,朱载垕也不忘了敲打,下旨教育说:尔等或被简用,盖宽之也。你们能过关算运气好,以后好好办事。

我可不学爹

朱载垕经常被言官批评不干活。他执政的六年里,明朝政坛的主要景象,就是官员之间拉帮结派,相互争斗。但对这个问题,朱载垕不是不知道,一次他询问张居正说,听说现在朝中有很多党,你是属于哪个党啊,张居正答,君子不党,让他们吵去吧。

朱载垕听了很高兴,也大手一挥,对,让他们吵去。隆庆四年(年),长期侵扰明朝边境的鞑靼可汗阿勒坦,和明朝商谈“封贡和议”,也就是明朝册封阿勒坦,双方开放贸易,停止战争。

这个决策当时在明朝朝野引起震荡,支持派和反对派吵成一团,大臣们请朱载垕来拿主意,朱载垕答:你们商量着办吧,商量好了报给我。我可不想学先帝(朱厚熜),天天干活还挨骂。

皇上有点懒

仁厚皇帝朱载垕,最让大臣们诟病的缺点,便是“懒”。一是常旷工,动不动就下旨“免朝”,也就是歇班。二是上班后常偷懒,坐朝的时候常“临朝渊默”“未尝发言”,也就是发愣犯呆。

照着《国榷》里的评价说:朱载垕和他爹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爹(嘉靖帝)虽说不上朝,但擅长拿捏群臣,闹得大家即使见不到皇帝,也常紧张兮兮。朱载垕却是即使上朝也常发呆走神,大臣们反而精神放松。

但比起上班来,朱载垕的业余生活,却是十分丰富多彩,一是喜欢收集奇珍异宝,而且各地上贡的珠宝,他还喜欢亲自查验鉴定,辨别真伪,还曾因为鉴定珠宝不合格,罚了户部官员半年工资。二是好色,除了密集性宠幸嫔妃外,还多次在民间大选秀女,甚至闹出了“诈骗事件”:一个叫张进朝的太监,在湖北当地诈称替朱载垕选秀女,借机大肆敛财,吓的当地百姓纷纷嫁女。整整两个月,共诈骗白银十八万,折合人民币六千四百多万。

官场的笑柄

朱载垕登基,接盘的是父亲嘉靖帝的烂摊子:太仓的存粮只够用一个月,户部更穷的叮当响,连南方剿匪的军饷都拿不出,只能下令前线将士自筹。里里外外,都十分缺钱。正为这事犯愁间,陕西按察司副使姜子羔出了个“好主意”:地方官以往进京汇报工作,都要上下打典。干脆就让地方官把这钱拿一部分给朝廷,国库不就充实了?

谁知奏疏上去,却惹得朱载垕十分生气,反而颁下严令:禁止地方官以进京的名义摊派勒索百姓。本想投机的姜子羔,挨了一顿骂后被降职不说,更成了当时官场的笑柄。好些大臣教育自家子女,总拿姜大人做反面教材。换成今天的说法便是:做官不能太姜子羔。

师徒情义深

朱载垕

朱载垕最信任的人,当属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从他做裕王时期,就曾是他王府里的讲官,二人建立了极深厚的感情。他登基为帝初期,高拱在徐阶的排挤下一度罢官回乡,朱载垕还特意派最亲信宦官随行护送,一路照料高拱的饮食起居。

一年后高拱复职,每逢疑难大事的时候,只要高拱来了,愁眉不展的朱载垕就一定会喜笑颜开,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相信先生(高拱)一定会有办法的。

隆庆六年(年)正月,身染沉荷的朱载垕召见两位辅政大臣——高拱与张居正。面对病入膏肓的皇帝,两位大臣嚎啕大哭,但朱载垕却特意把高拱叫到身旁,拉开胳膊对高拱苦笑说:先生你看,我身上的创伤,一直都没有落疤呢。然后朱载垕强撑病体,带着两位大臣巡视乾清宫,整个一路,张居正在后面跟着,而高拱则挽着朱载垕的手走在前面。

回到寝宫前,按照惯例,皇帝应该休息,大臣应该告退,然而张居正告退了,朱载垕却依然拉住高拱的手不放,对高拱说了句“送我”,说此话的时候,君臣二人都眼含热泪。中国历史上,这是一对难得心心相知终生的君臣。

高拱

最得百姓心

朱厚熜和朱载垕父子,他们执政的成就,从他们过世时百官以及民间的态度就可看出,朱厚熜过世时,按照明朝人笔记的说法,民间百姓,居然还有自发放爆竹庆祝的。而朱载垕则不然,噩耗传来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哭得稀里哗啦。

高拱在聆听遗诏的时候,当场就放声大哭,完事后走到宫门外,又忍不住大声嚎啕起来。曾经写奏折骂过他的言官詹仰庇,在家哭到了昏厥。肃宁县的百姓们,在他登基初期,曾经由他下旨,发还了被宦官侵占的土地,在他死讯传来时,肃宁当地官民百姓还为朝廷上奏,要求为他立庙纪念。并说噩耗传来时,家家都啼哭不已。

这位被后人看做软弱的皇帝,却是一位颇得民心的皇帝。

#欢迎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
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fz/41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