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中曾指出“三步走”的策略,从年试点开始,到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覆盖全市5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其中,徐汇区更是不枉“魔都教育最强区”的称号,已经率先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全覆盖。 那么,学区化集团化到底是啥意思? 跟我们择校到底有啥关系? 会影响对口入学吗? 简单来说:学区化就是地理位置相对比较近的几所学校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再有明显的强弱之分;集团化就是以一所或几所名校领头,带动一群学校发展,就像“先富者带动后富”,让这些学校也能达到同一水平。 不过,各区在积极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同时,家长们却似乎不太买账,提出很多质疑: 小脑袋:所谓的集团化办学没看出什么好,像徐汇的华理学区,里面的学校都是徐汇三四流的,真心不觉得矮子和矮子牵手有什么好,门当户对?同病相怜?洪十公子:换汤不换药,就是瞎折腾,好学校还是好,差学校还是差。sisco:不解决生源问题,就算把明珠的老师派到世界小学又能如何?择校首先是择同学。荣飞:是否有可能大学区内所有孩子参加摇号?那么学区房的概念就确实就要打破了?peter:教育资源永远都不可能均等,不管什么学校也好、老师也好都想出头,要成绩要政绩,金字塔形分布无法改变的,好老师好生源去好学校,这个很难改变,现在是绝对户口制,学区房是很难改变的,至少短期内看不到有改变的可能。可以看出,家长们同样关心着这个话题,也同样质疑是否真的能达到教育资源均衡。是否能均衡,无非就是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学校之间,能否做到硬件、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目前各学区、各集团间学校都有哪些实质性动作? 特色课程在学区或集团内部共享 在学区化或集团化建立起来后,不少学校之间开始课程资源共享。 比如徐汇区的华理学区,成立了六个中小学“学科工作坊”,领衔人带领学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校际教学研讨、青年学术沙龙、专项课题研究等。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也走进中学基础课堂,执教高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型课程,并开设了《药学》、《跆拳道》、《英语角》等拓展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深度。 比如杨浦区的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各校将课程“家底”放在台面上,供各校取用分享。年集团共享课程就增加到了8个,如内二小学的围棋、神奇密码,上理工附小的纸条变变变、携手共进、小机器人,水丰分校的影视欣赏,长二分校的24节气、小巴辣子开会了等课程。 比如普陀区的曹杨二中集团,曹杨二中在各成员学校开设德语、意大利语选修课程,编写适合初中阶段的德语、意大利语试验教材,派遣包括外教在内的曹杨二中小语种教师送教上门。 比如浦东新区的上钢学区,德州二小的面塑课程和将棋课程走进了上南实验小学的城市少年宫活动时间,上南实小的机器人课程和跆拳道课程也在德州二小每周一下午的拓展课上落地开花。 当然,还有很多学区和集团内部都进行了类似的动作。 可以看出来,在学区和集团建立起来之后,不是一个空壳,大家组在一起,会做到课程共享,大家上的课都是一样的。接下来,小乐子猜想,在各学区和集团内部,除了共享课程,其他基础课程也会做到同步教学,同步管理,各学校间达到同样的水平。 学区和集团内教师流动,以优带新 师资是家长们最看重的,如果A校的好老师不能到B校流动教学,A校也很难带动B校,同时,作为A校的名师能否到B校教学,也是值得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