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歌神绵驹讴齐风

华锋

穿越时空,上溯至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在齐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位闻名天下的男高音歌唱家,这就是被后世奉为“音神”(歌神)的绵驹。

(绵驹图)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公元前年前后,大约年左右这样一个时空内,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个命题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实,在这个被称之为“轴心时代”的数百年间,即中国人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不但出现了如孔子、老子等伟大的哲人,还出现了一批标志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经典,如《周易》、《诗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也出现了与这个时代相呼应的一批创世艺术家,如齐国西部的歌唱家绵驹。

(来自网络)

翻阅历史文化典籍,绵驹首先出现在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下》中。孟子在与人谈及风俗教化的作用时说,绵驹家乡在高唐,所以齐国西部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处高唐,而齐右善歌。”)高唐,在春秋时代是指齐国西部的一大片区域,大概是如今齐河、禹城、高唐三县市的交界地区,并非只是现今的高唐县。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黄河(河水)在现今的高唐县城东与禹城伦镇以西呈南北流向。当时的高唐邑并不在现今的高唐县境内,而在今禹城伦镇西北境内,河水(黄河)以东。伦镇现今虽属禹城,而在历史上,伦镇一直属于齐河县。民国二十二年(年)出版的《齐河县志》附图上,齐河县域西部边界到伦镇西部的堂子街以西。抗日战争时期,伦镇属于齐禹县,年伦镇才划入禹城版图。在如今仍能看到的民国以前编修的《齐河县志》上,都把“旧高唐”列入齐河的名胜古迹。清康熙年间出版的《齐河县志》“古迹志”(卷八)是这样记载的:

旧高唐在伦镇西北,离县(县即齐河县城——笔者注)六十里,即绵驹故里。齐威王谓:“使盻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亦此地也。今城遗址尚存。

在“古迹志”后面,编修志书者还有一番议论:“论曰:兹邑往迹湮没,靡所考询,惟有善歌故里高唐为最”。大意是说,齐河的一些历史古迹已经湮没,不容易考证了,只有善于唱歌的绵驹的故里旧高唐遗址还能见到,成为最著名的了。由此可见,清朝康熙年间的齐河人多么看重绵歌故里这一名胜古迹。

绵驹故里在齐河,还有更早的一个证明:《齐河县志》上,有明朝齐河人房守士写的一篇《齐河县志序》,上面明确记载:“齐之善歌盖绵驹之伦镇也,均齐河境内也。”房守士是齐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明万历进士,曾任大同巡抚、兵部侍郎、加赠兵部尚书。在齐河历史上,房守士乃有功德之人,他所记载的历史人物,当是确凿无疑。

绵驹大约生活在春秋齐国齐襄公至齐桓公时期。据传说,绵驹的母亲梦闻仙乐,神鸟翔至而怀绵驹。可是绵驹出生后十岁还不会说话。当时人们都认为,绵驹可能是一个哑巴。春秋是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时代。那时候,当人们劳作累了,就喊起号子,或者咿咿呀呀唱起自编的简单的歌谣。小绵驹每天总是不声不响地跟随父母去田间,看大人们劳作,听人们喊号子、唱歌谣。他认真地聆听,小嘴巴也一动一动的,但并未发出声音。

有这么一段时间,公爷(头人)又赶着村里人在河边开垦出一大片土地。劳作的人们早出晚归,有时晚上也得不到休息。一天,毒辣的太阳炙烤着人们,监工也不让休息。人们满头大汗,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头发湿得一绺一绺的,张着嘴巴喘气,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了。小绵驹看到这样的情景,忽然高声唱了起来: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衣裳。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这首歌表现了当时劳苦人民当官差、应傜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的情况。绵驹嘹亮悦耳的歌声,像一股清泉流入人们干涸的心田。他把人们心中的不满和悲愤宣泄出来,得到大家一致的喝彩声。监工听后则摇摇头,躲到树荫里乘凉去了。

绵驹会唱歌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齐国西部城邑。傍晚,人们聚集到禾场地上,听绵驹唱歌: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诗经·齐风·甫田》

这是一首表达怀念之情的歌,人们听了之后,报之以一阵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

随着绵驹长大成人,他的歌唱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有赞美劳动的,有歌颂爱情的,也有讽刺懒惰和齐王的。绵驹唱歌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不少人不远百里跑来学艺。齐国西部的年轻人结婚都来请绵驹和他的弟子前来助兴。有一首歌唱道: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

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

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

这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婚夫妇恩爱有加、形影不离的情景。

绵驹的歌声不仅传唱在生活和劳动之中,而且祭祀典礼时,绵驹和他的弟子也被邀请去歌唱。有的王公大臣举行盛会也邀请绵驹去助兴。这时,齐国的国王齐襄公也知道了自己的齐国西部有一位深受欢迎的歌唱家。于是齐襄公就派大臣来请绵驹到朝堂上为他唱歌。齐襄公是个荒淫无耻的国君,干着乱伦的勾当,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也引起了齐、鲁两国的矛盾。本来,绵驹不想去朝堂唱歌,但是,考虑到君命难违,同时,他也早就想到都城临淄去看一看,与那里的歌手们进行交流。于是,绵驹带着他的弟子安琪到了临淄。他拜会了不少歌手。临淄的歌手们设宴欢迎他。他们互相切磋技艺,共同创作了大量富于齐国特色的诗歌。据说,《诗经》中的“齐风”11首诗,就是绵驹和他的朋友们创作的。

在朝堂给齐襄公唱歌时,绵驹唱了一曲《南山》,讽刺齐襄公荒淫无耻,引起齐襄公震怒,把绵驹关押了一段时间。本来齐襄公想把绵驹杀掉,但迫于绵驹的名声,只好把他放了。

绵驹回到家乡后,不久就病倒了,但他听到乡亲们中涌现出很多善于唱歌的人,就含笑撒手人寰。因此,“绵驹处高唐,而齐右善歌”的称誉就传遍了齐、鲁、晋、赵等国。后来,孟子在与人谈起文化对一方风俗的影响时,就特别提到了绵驹对齐国西部风俗的积极作用。所谓“齐右”,就是指齐国西部。因为古人是面朝南而分左右的,“东”即是左,“西”即是右。绵驹的家乡处在齐国的西部,故称“齐右”。古代的山东还有一个称呼叫“山左”,就是指山东这片地方处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山左”。

由于绵驹在民歌及音乐上造诣极高,后世把他奉为“十二音神”之一。“音神”即“歌神”。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均有所敬奉的“神”,这些所谓的“神”,大多是历史上的真人。如后世把关羽奉为“财神”。关于音乐(歌唱)这一行,有十二音神,他们是:罗公远,黄幡绰,琴音绵驹,韵音王豹,猿音石存符,雷音孙登、叶法善,云音韩娥,凤鸣阮籍,虎啸秦清,鸟音薛潭,鬼音沈古之。这十二音神,可能是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色命名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绵驹在十二音神中是第一个被标出其特色的,即“琴音”。这也证明了绵驹在古代歌神中的突出地位。至于“琴音”是怎样一种音色、怎样的美妙,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现在只能知其名,而无法闻其声了。

绵驹在音乐和歌唱方面的巨大影响,在历史上被屡屡提及。除了《孟子》一书提到外,西汉著名乐师李延年、《艺文聚类》一书、晋文学家郭璞,都提到过绵驹。在清康熙和民国年间编修的《齐河县志》上,都在记载绵驹为齐河人的同时,还载有多首吟咏绵驹的诗作,其中有齐河诗人郝允哲写的《绵驹故里》一诗,如下:

狂歌忆绵驹,停车古城上。

天晴云乱飞,林静鸟长往。

薄日衔遥山,犹闻发樵响。

清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诗一首,如下:

绵驹虽不存,善歌表其里。

君听齐讴声,抗越清济水。

岂无梁甫吟,何人为侧耳。

这些诗作说明,绵驹与齐河,在历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证明了齐河这块土地上传统文化积淀之丰厚。历史绵延多年,一位民间歌手被奉为歌神,并被认为因此影响了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显示了文化不可小觑的力量。

今天,当我追溯多年前的历史,那个名叫绵驹的歌神身影仍在齐河这片土地上若隐若现。环顾今日生机盎然的齐河大地,我再一次想起了“人杰地灵”这个成语。《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的第6版是这样解释“人杰地灵”的:“人物杰出,山川有灵气。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也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由此联想到绵驹,以及绵驹以来多年中从齐河这块土地上走过和出生于这块土地上的风流人物,他们对“人杰地灵”这个成语作了生动诠释。今日之齐河,文化底蕴无比丰厚的齐河,正以“全国百强”、“大义齐河”之姿跻身华夏先进县市之列。古有绵驹以其歌声使齐右善歌,今有时传祥、孟祥斌以其品行使“大义齐河”闻名天下。我想,这就是齐河从古至今的文化和精神的一脉相承吧!

注:如需转载请标注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大义齐河∣

权威、公信、时效、公益、便民

长按,识别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专治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zx/4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