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一曲响彻百年—刘鹗与齐河 华锋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与齐河有关的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老残游记》。二十世纪末(年),香港《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范围囊括了自年到年整整一百年之中在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发表出版的所有中文小说,其中《老残游记》在百强中列第10名。有感于此,那年我写了一篇题为《老残游记与齐河》的短文,发表在《德州日报》周末版上。后来,我写过一篇较长的散文,再一次提到《老残游记》和它的作者。这一次,当我应约重点写一写《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与齐河时,再一次浏览了新版本的《老残游记》,还是感触良多,犹如再一次聆听一曲长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刘鹗,字铁云,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生于年,卒于年。江苏丹徒人。刘鹗博学多才,不但擅长文字表达,而且精于考古,并在数学、医术、水利等方面多有建树。他一生有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在甲骨文整理方面。他一生孜孜不倦在收藏甲骨,共达多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藏录书《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文公之于世,为我国甲骨文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第二大贡献就是创作了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年首次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连载于天津《日日新闻》,署名“鸿都百炼生著”。《老残游记》这部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通过对所到之处风物民情和社会状况的具体描写,再现了一百年前晚清社会的历史场景,使我们得以从细部窥视那时的世道人心。同时,这部小说中的“老残”就是刘鹗的“号”,因此可以视为刘鹗的真实经历,只不过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的真实经历而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残游记》中的情,特别是其中对齐河、济南两地所写的内容,可以视为珍贵的史料。因为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有原型,所以说,小说里的“老残”与齐河,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刘鹗与齐河。在《老残游记》中,那时的齐河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多年前写的那篇短文中,我概略地说了其中的四个方面:一是黄河淌凌的壮观景象,二是雪月交辉的美丽景色,三是饮酒赋诗的古老遗风,四是每种菜肴必有“徽号”的饮食文化。

黄河淌凌—“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处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往上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的漫漫价来,到此地,被前头的拦住,走不动就站住了。那后来的冰赶上它,只挤得嗤嗤价响。后冰被这溜水逼的紧了,就窜到前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过百十丈宽,当中大溜约莫不过二三十丈,两边俱是平水。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冰面却是平的,被吹来的尘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得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得站起来,像个小插屏似的……”(《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雪月交辉—老残“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光亮,山也有光亮,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东去,越望越远,渐渐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我之所以把这两段描写抄录在此,是感到这两段文字太精彩了!如果把它比作中国画,这就是两幅纤毫毕现的工笔重彩,而不是大写意。它的细致程度,使人感到甚至可以据此文字把它描摹下来。在小说创作中,这种写法被称之为“白描”。小说的白描功夫,是写小说之人的基本功之一。一些作家之所以怕白描,是担心自己“露拙”,即怕暴露自己写作的基本功不扎实。我们通过上面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刘鹗的写作基本功多么扎实,简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因此,鲁迅先生在评价《老残游记》时,称赞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可以说,这两段精彩的文字,为齐河留下了两幅一百年前的美丽的风景画。饮酒赋诗—饮酒赋诗,是一种古老的遗风。最著名的故事要数曹操酒后横槊赋诗,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一叹,悲壮,苍凉,又不失一代枭雄的豪气。通过《老残游记》的描写,使我们得知这种古老的遗风到上个世纪初还存在于世。刘鹗写道:老残之所以留宿齐河,是因黄河淌凌,渡船无法开。那时黄河上又没有桥,去不了黄河对岸的济南府。未曾想到,老残刚巧在齐河遇上了从省城到齐河办事的朋友黄人瑞。于是,黄某叫了两位妓女相陪,与老残饮酒叙旧。酒足饭饱之后,黄某就叫老残赋诗。老残再三推让,然而禁不住黄某的怂恿,就在客店的墙上写了一首五言诗。诗如下:

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归人长咨嗟,旅客空叹诧。盈盈一水间,轩车不得驾。锦筵招妓乐,乱此凄其夜。—《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我们读罢这首五言诗,不难发现,这首诗其实就是前面所描写的“黄河淌凌”的翻版。我揣测,当年刘鹗先是有了这么一首诗,然后在写小说时加以想象,用散文叙述了当时景象。这首诗与前面那段文字相比较,我感到诗不如“散文”写得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我们从《老残游记》中领略了一百年前齐河的饮食文化,这就是每一种菜肴都有“徽号”,即有一个美好的名称。在老残与黄人瑞饮酒时,上了一种名为“一品锅”的菜,内有“怒发冲冠”的鱼翅、“百折不回”的海参、“年高有德”的鸡、“酒色过度”的鸭子、“恃强拒捕”的肘子和“臣心如水”的汤。从描写来看,黄某与老残是朋友,里面有戏谑的成份,但也说明,给每个菜肴取个形象生动的美好名称(徽号),是当年齐河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在这次因写这篇文章重读《老残游记》时,读的是一个完整的版本,里面不仅有原先读过的主体二十回本《老残游记》,还有《老残游记》二集九回及《老残游记》外编(残稿),并且有一些版本没有的“自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年11月第2版)。就是说,这个版本,把刘鹗写的与《老残游记》有关的文字全都收进去了。在重读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以前的感受,还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在“自叙”中,刘鹗从一个“哭”字着眼,说了各种各样“哭”,而“哭”又缘于“情”。刘鹗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此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就是说,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篇缘于“情”的“哭泣”之作。透过“自叙”,我深深地感受到,刘鹗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一位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从他的“自叙”再来看整个《老残游记》这部作品,就是刘鹗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的体现。也是在《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当写了老残在黄河大堤上看了“雪月交辉”的美丽景象后,有一段对老残心理的描写:“这时月光照得满地的灼亮,(老残)抬起头来,天上的星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的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西边上面,构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担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用手一摸,原来两边着了两条滴滑的冰。初起不懂什么缘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来就是方才流的泪,天寒,立刻就冻住了,地下必定还有几多泪珠子呢。闷闷地回到店里,也就睡了。”这一段心理描写,不就是和刘鹗“自叙”里的“哭”字相呼应吗?文学上有“长歌当哭”一说,是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亦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刘鹗的《老残游记》不就是一个心性敏感的作家,面对晚清朝廷的极度腐败、国家的前途无望、人民的困苦不堪以及个人命运的坎坷,发出的长歌一哭吗?说刘鹗是一位有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还有一处小小的例证:在新近读到的《老残游记》二集之中,刘鹗有一段文字写道:老残与朋友慧生谈话中,慧生谈到:“我在一个朋友座中,见一张东三省舆地图,非常精细,连村庄地名俱有。至于山川险隘,尤为详尽。图末有‘陆军文库’四字。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了!”这段文字可以当作一则资料,证明日本侵占东三省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在刘鹗去世二十二年(刘鹗于年去世),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又过了几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因此,说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绝不为过。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笔者记录下这段文字,以表达对一位具有远见的作家的敬意。

诚然,在除《老残游记》之外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刘鹗更多与齐河有关的文字。但是,通过《老残游记》,说明刘鹗确实到过齐河,并且对齐河印象颇深。新近出版的《齐河历史文化》一书,披露了刘鹗在齐河写的一首诗。诗在刘鹗所著的《铁云诗存》一书中,题为《生辰咨送总理衙门考试,不合例,未试而归。腊月宿齐河城外》。诗如下:

魄落魂消酒一卮,冻躯围火得温迟。人如败叶浑无属,骨似劳薪不可支。红烛无光贪化泪,黄河传响已断澌。那堪岁月荒城道,风雪千山梦醒时。

这首七律,印证了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的齐河,绝非仅仅是小说家的想象,而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升华与表达。时光匆匆,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是中国风云激荡的一百年,也是中国从面临亡国灭种危险中奋起的一百年。作为刘鹗曾经到过并精心描述过的齐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拼搏奋斗,齐河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刘鹗在天之灵若有知,看看今天日新月异的齐河,再想想百年前那样荒凉破旧的黄河边小城,一定会感慨不已、倍感欣慰的。

刘鹗《老残游记》一书自问世一百余年以来,一直久销不衰,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经典。这次为写此文重读这部经典,如同老友重逢,不胜感慨。为什么一部只有二十回的晚清小说能有如此久远的生命力?这固然与刘鹗很高的文字表现力有关(鲁迅先生评语:“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在重读《老残游记》过程中,能隐隐感受到的是作家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流淌在字里行间,也就是我的这篇文字中提到的刘鹗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亦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观念。多年来,一些作家不注重这些东西了,拒斥家国情怀,鄙弃忧患意识,写出来的作品让大众掉头离去,只能或自我欣赏,或向隅而泣。有的埋怨: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读者不买账?其实有一个极为简单的办法:读一读并非长篇巨著的《老残游记》,再看一看自己的作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此外,作为齐河人,我要感谢刘鹗这位百年前的文学前辈,一百多年来,他的这部《老残游记》为宣传齐河、提高齐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要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

大义齐河∣

权威、公信、时效、公益、便民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合肥治疗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ezhoushizx.com/dzmt/4781.html
------分隔线----------------------------